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doc
5页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滨水空间所面临的挑战,总结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特点和建设经验,提出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模式并以武汉市规划布局,进行了武汉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尝试,旨在寻求一条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之路[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 一、城市滨水区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 二战后随着城市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原来繁荣的水运事业逐步衰退,但许多河、海沿岸昔日的港口、码头等各种作业性构筑物仍长期占据着滨水空间,与此同时城市湖滨地带也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逐渐被填没或包围,由此带来的一些显性的和潜在的危机反作用于城市,使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要改变滨水区这种被动状况就必须认真面对这些挑战: 1、如何保护好滨水区的各种生态资源 2、如何充分发挥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职能作用 3、如何提供足够的公共活动设施 4、如何保留一定规模的绿色开敞空间和视线走廊,保持开阔的空间和视野 5、如何保持滨水区固有的或塑造新的滨水城市轮廓线,最充分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和轮廓 6、如何保证滨水区与城市间具备良好的交通联系及内部多样化的步行通廊。
这些挑战预示了未来的滨水区将是一个多功能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以保护的、绿色空间和走廊不断延伸的滨水区二、国外滨水区的特点和建设经验 比较纽约 BATTERY 花园城、悉尼海湾、日本横滨 MM21、多伦多港区等多个城市的滨水区,它们之所以成为城市的象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不仅仅因为它们拥有象纽约商务中心、悉尼歌剧等著名的建筑,更重要的在于从空间环境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1、适用性:功能上能满足城市和公众的多种需求,形成和功能上与环境相互协调,且对公众全年开放 2、多样性: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有限的滨水区内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放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 3、开敞性:水边的空间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损坏城市景观轮廓并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 4、可接近性:所有的人包括行动不便者均可步行或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安全抵达滨水区和水体边缘,而不为道路或构筑物所阻隔 5、延续性:林荫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将滨水区联贯起来,且在建设中保持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6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滨水区重建过程中,非常注重滨水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使很多滨水区由原来码头、工业区逐渐转变为公共繁忙、环境良好、地价不断上升的综合功能区,他们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尽量避免滨水区不适当的开发建设对滨水资源造成的破坏和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此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地区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使滨水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二是保障滨水区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树立发展战略目标,使滨水区建设朝着有利于市民日常生活、有利于环境良性循环,并适应城市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类型滨水区的资源潜力,结合城市功能结构特点,从整体出发建立结合城市特点的滨水功能区体系,使得不同功能性质的滨水区特色得以最充分的、最适宜的体现 四是精心设计滨水区空间,使其具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舒适优美的环境和选择性强的多种功能区,在建设形式、环境设计上各具特点,具有级强的可识别性 一、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模式探析 (一)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确立核心思想??提出战略目标-??拟定总体框架??进行空间设计即: 核心思想: 围绕如何保持并增强滨水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职能作用而展开 战略目标: 1、保护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持滨水区的生态平衡,从而保护人类聚居和生物栖息环境; 2、满足多元化的城市职能需求,维持滨水区的活力; 3、保护滨水区现有的文化遗迹,塑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 4、再现滨水区的发展潜力,吸引公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合作和投资 总体框架: 1、滨水空间在城市分布的网络形特征; 2、滨水区各职能分区分段特性; 3、标志性的核心区域; 4、辐射影响范围。
空间设计: 1、活动空间即活动的城市功能区带来的城市活动; 2、自然空间绿化空间及生物自然生长栖息地,无人工修饰的开敞区域; 3、交通空间通往并联接各滨水区的必要的动静态交通空间; 4、亲水空间滨水界面空间{包括滨水步行空间} (二)滨水空间形态的类型: 滨水空间形态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能处理好滨水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就一般意义而言滨水区主要包含以下几下组成要素{见图 1} 水体边缘:水体及亲手空间 滨水步行活动场所:游憩空间 滨水城市活动场所:滨水区的职能空间 滨水绿化:自然空间 各要素之间的组合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紧凑型:各滨水空间要素以简练、紧凑的形成组合,通常其组成要素会简略到只有城市活动场所和滨水步行场所两年要素然而其往往以最经济的用地和空间,求得最大限度的环境效益例如澳大利亚悉尼展览中心以一条较宽的滨水步行道作为滨水空间的主体而获得了很好的空间效果 以紧凑型形式出现的滨水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水体位于城市中心地价高昂,用地紧张,使得其不得不局限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另一种情况是水体是属于流动水体,河流的运动要求稳定的岸线。
紧凑型滨水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将四要素以最简练的形式结合,尤其是绿化空间往往被微缩到仅仅成为一种点缀这种紧凑显现出城市活动区的活力和繁荣 2、集约型:对于代表一个城市景观风貌的滨水区,往往因其标志性的建筑群体和较大规模的滨水开敞空间而引入注目,此时各要素得以充分的展现,相互映衬,并以其高度的集约而形成非常具有凝聚力的开敞空间,它不仅使这个空间充满活力,也使其成为城市的象征 集约型的特点是滨水区的职能成为主导因素,绿化空间以城市中心绿化的面积的职能而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3、松散型:各滨水空间要素以相对活泼,自由的方式组合,滨水空间融为自然之中,风景名胜和湖光山色成为滨水空间的主体 松散型的滨水空间多出现于以游憩功能为主的滨水区例如大型的城市公园,风景旅游区等其主要特点是四要素的关系由于其地域的广阔而得以充分延展,体现出宁静、开阔的空间特点 四、武汉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探析 武汉地处长江冲积平原,城区内长江、汉江交汇,东湖、南湖等 16 年大小湖泊星罗分布,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城市滨水景观 1、城市滨水区的主要特色 (1)在城市的中部,形成了以长江、汉水等流动水体为主体的标志性的滨水城市景观风貌。
即“长江、汉江两江交汇,龟、蛇两山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的壮阔景观随着黄鹤楼、龟山电视塔等标志性的建筑物的建成,两江交汇的景观格局作为武汉市的象征已为广大市民所认同 (2)在城市东南部形成了以大型湖泊{东湖、南湖}为主体的风景旅游区随着东湖四周磨山楚天台、梅园等质量较高的旅游设施的兴建,东湖及其滨水区已形成具有传统风格的优美的风景名胜区的形象 (3)在城市的北部,是以汉口五湖等微型湖泊为主体的城市湖泊群,是城市建设的热点,已在一定程度上被围垦 2、武汉市滨水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沿流动水体的滨水区,多以码头、仓储等作业区为主,但由于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在城市建设的发展及房地产热的趋动下,随着城市职能退二进三的演变,沿江滨水区的职能也在出现自发的置换这种置换的速度仍在加快,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造成令人遗憾的破坏建设 (2)沿东湖等大型湖泊的滨水区,只重视了其做为风景旅游区的建设,而对于其周边滨水区大量的科研、文化机构及生活区的重视和利用较少,缺乏相应的文化设施及亲水设施3)位于城市内部的小型湖泊,由于其规模较小,水质下降,生态环境难以保持成为被围垦、建设的热点 3、武汉市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想 结合武汉特点,分析存在问题,我们认为武汉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在注意城市水体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同时,可以轴线串联的方式建设一体化的城市滨水带,同时还应以武汉三镇各有侧重的城市职能、自身特点和周边环境特点为背景,对武汉市滨水区做好以下规划: (1)战略目标:建设富有滨水特色的生态城市。
保护城市江河湖泊的生态环境,划定滨水区的职能分区,在相对集中的滨水区的职能分区,在相对集中的滨水区创造有活力的满足多元化的城市职能需求的滨水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滨水区再现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和风貌 (2)在城市绿化框架基础上建立滨水空间框架体系 城市绿化框架是以长江为纵轴,以东西山系和汉江为横轴,以联系主城 4 个生态绿心的低密度区为生态内环,以环绕主城的绿色生态环为外环,以 5 个延伸郊区伸入主城的生态廊为放射型走廊的“环状??放射”型框架结构 滨水空间框架体系是在城市绿化框架基础上,以长江和汉江为主轴,以江河湖泊的多元化的滨水区为主体,通过绿化走廊相联结的网络状滨水空间框架体系 (3)武汉滨水区的空间规划 结合区位特点,将滨水活跃区集中在长江一、二桥之间,汉口江滩一带,形成以汉口商业城为依托的江滩商贸活动中心及市政文化中心采用标志型的滨水区空间模式,以市政府市政广场为中心滨水空间,两侧建设新兴的商贸办公活动区,结合造型现代的长江二桥,塑造武汉市新兴的标志性景观 作为有着极高的防水墙的水体边缘空间,其空间处理方式会很有特色,平台作为观江场所,而水位较低时,滩地可作为绿化和亲水的自然场所。
结合南岸咀、两江交汇一带代表城市景观风貌的特点,将其规划为以绿化为主体的滨水区,采用构散型的滨水区规划模式,辅以低层传统风格的建筑,作为传统标志性景观区良好的背景区 结合武昌东湖、南湖规模较大,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的特点,形成旅游度假、文化,娱乐的滨水区,利用其广阔的湖光山色及历史文化内涵,创造优美怡人的公共开敞空间东湖风景区目前的发展比较理想,下一步应结合东湖滨水区的高校科研单位,设置相关的各种文化设施,如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地质博物馆等,以增强滨水区的文化氛围 同时,对东湖的环湖公路进行改造,在东湖一侧增设一个滨水步行空间系统供人行及自行车使用适当增加小型绿化广场以供休憩留及亲水活动 结合汉阳为数众多的古典园林,形成以月湖、莲花湖、墨水湖为典型的东方园林滨水公园群,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内涵,保持其特有的古典园林特点,同时增强与城市其滨水区的联系,并加强其旅游服务功能 结合汉口主城的居住区,采用紧凑型的滨水区空间的滨水区空间模式形成以汉口五湖为主体的内城开敞性居住及滨水休憩空间 在居住的滨水空间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居住区内湖泊的作用,形成一系列的公共和半公共滨水交往空间 开辟各有特色的湖上景观和活动,例如已建成的喷泉公园就是原来的微型湖面机器荡子改建而成,以喷泉水景和湖上小游船为主体娱乐活动,为城市提供了可贵的开敞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个湖泊相互紧邻,湖泊之间相距不过 1 公里左右,通过城市道路步行系统联系起来,成网的滨水空间将给市民和游人以深刻的印象 另外,还须结合城市气候特点和社会风俗,开发滨水区活动空间的潜能,使这些滨水区的设施能够适应公众全年冷暖季节的不同需求,才能更好地保持这些区域常年不减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夏兰西、王乃弓,建筑与水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建工出版社,1985 3(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建工出版社,1992 4(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工出版社,1989 5 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