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日常社交礼仪冲突的文化诠释.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中俄日常社交礼仪冲突的文化诠释 [摘 要]由于中俄两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俄两国人在交际活动中经常发生误会和冲突,而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是其根本理由本课题将对中俄社交礼仪冲突举行探究,深入研究冲突背后的文化根源,充分剖析俄罗斯文化背景及民俗风情知识,以便在交往时尊重对方的文化和社交礼仪,避免发生误会和冲突 [关键词]社交礼仪 文化差异 冲突 一、前言 中俄两国都是礼仪之邦,在交往中礼仪尤为重要随着中俄两国交往合作的加深,两国人的交往也日趋频繁,在日常交往中的礼仪冲突也愈明显交往者只有充分了解两国礼仪文化差异,才能在交往中避免误会与冲突,保证跨文化交流有序举行本文章将对中俄日常社交礼仪冲突背后文化根源举行诠释 二、招呼用语 (一)呼语 呼语是人际交往的信号灯,在跨文化交际中,呼语的确切度直接影响交流的质量人名呼语有规矩可循,陌生人间的称呼用语也有其特别考究中国有“全国通〞的(老)“爷爷〞,(老)“奶奶〞,此外,“叔叔〞,“阿姨〞也极为盛行,而在俄罗斯,这样的称谓只用于亲属之间,况且“老〞也犯了俄罗斯人的忌讳(年龄),一般不用在中俄日常交往中由于呼语不当也曾出现过不少难堪局面,这种“文化休克〞不是偶然的,其根源是文化差异。
个体主义是俄罗斯礼仪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它强调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在交往中十分重视个人隐私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凡是折射年龄(十分是女性年龄)的呼语都被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要挟,被视为无礼,况且俄罗斯人使用呼语时十分重视关系的亲近度和性别因此,尊对方为дедушка(爷爷),бабушка(奶奶),дядя(叔叔),тётя(阿姨)会令其反感近年,俄社会较流行господин(先生),госпожа(女士)等称呼,这类呼语较易被采纳 (二)问候用语 问候是呼语和交流话题之间的连接,有时也独立运用于日常交际,能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以及亲和力在汉俄日常用语中,问候用语有一致的功能,但表达方式和用法相差甚远 首先,在天人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且留神的中心始终都偏向于人和人事一面,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传统,使我们产生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一切问题的方法;其次,儒家哲学是典型的实用哲学,它重阅历,讲实用,这也使中国人形成了着眼目前,重视实际的直观思维模式因此,汉语问候用语常着眼于与对方密切相关的话题,形成直观现实的问候语句,很少出现抽象化,模式化用语。
相比之下,俄罗斯人较擅长抽象思维,俄语问候用语也近于“公式化〞,具有简单化,抽象化等特点,“Здраствуй(те)!〞与“Как дела?〞搭配可生动运用于各种交际场合,而说话者实际上并未关注对方切身状况,只是一种交际 “公式〞用语,近于虚无的关注 三、送礼 中俄两国是礼仪之邦,会客时都以“礼〞相待中国人逢喜事常以“红包〞(钱)表盛情,有时也配赠纪念品,但无论是钱还是礼品,在数量上都可以去表示“好事成双〞,“六六大顺〞,“四喜五福〞等吉利福禄之意;逢白事则会送数量为单的礼物(以钱财居多),以示驱邪趋吉,告慰家属而俄罗斯人却不太习惯送钱,花则是俄社会走亲访友永不过时的礼物,但其数量考究却与中国不同,礼品数量为单数(除十三外)寓示吉利,双数则是十足的冥数,坟墓前的花为偶数则意味着祝愿死者在阴间平平安安这些轻微的区别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际效果,我们应当从文化角度去理解这些礼仪文化差异的根源 首先从种类上看,中国人送礼以财物居多,强调送财祈福之意,而俄罗斯人以纪念品为多数,强调纪念意味 其次,从数量看,中国人送礼的数量常与福禄吉利顺利等词相联系,强调礼物的祈福意义,而俄罗斯人则以奇偶数区分场合。
可见中俄两国人送礼数量的考究各有特点,这实际上是数字文化意蕴差异的表现 四、有关称赞语 进餐时,中国人采纳客人对菜肴赞扬的方式不同,一般会以“家里就这么几个简单的菜谱,尚欠周全哈!〞;“哪里啊!简朴点了〞之类的话以回敬,充分表达对客人称赞的婉言采纳,并表示主子的歉意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这是合情合理的相反,俄罗斯人则采纳客人的称赞,有时甚至在客人面前夸奖自己的菜有何等的好,并讲解厨艺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人的谦逊近于虚伪,有时甚至误会主子款待不周,而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人则有点张扬,之所以造成这种心理上的不快,是由于俄汉语中称赞语应答原则有所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群体的作用张扬特性是俄罗斯礼仪文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它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追求特性,推崇个人成就和荣誉 五、公共交际形象 中国人把微笑当成交际的“阳光〞标志,予人一笑便给对方留下热心,开朗的良好印象,而俄罗斯人却“不苟一笑〞,若中国人对陌生的俄罗斯人微笑,他(她)却不以“笑〞相待,只表示对这样的做法不理解甚至惊愕此时,俄方人员认为中国人不严肃,轻浮,可见,笑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间使用,可产生迥然不同的交际效果,其实这是文化环境起作用的效果。
况且俄罗斯民族是较易忏悔的民族,是宗教予以他们忧伤和疑虑,他们在惆怅间形成了严肃的做事专心的为人态度 六、谈话 (一)有关私人话题 中国人常将经济收入、家庭和婚姻等个人状况纳入谈话内容,而这些正是俄罗斯人较忌讳的私人话题,若将这些内容应用于中俄日常交往则易形成交流障碍,甚至产生“文化休克〞,而从中俄各自文化角度去理解私人话题的定位却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又如何理解?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给中国社会打下了极深的宗法制度烙印,强调“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使人们产生荣辱与共,群体至上的观念,并将人的社会属性放在首位,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发展的制约性 相反,在俄罗斯文化中,更多的尊重个体自由,强调个人的发展因此,陌生人之间不宜询问私人话题而有意思的是,他们虽不愿询问或被问私事,但他们自己有时很坦率,常主动表达个人状况 (二)闲聊 闲聊是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闲聊内容也受交际环境和交际参与者文化背景的限制中国人将闲聊当作倾诉的途径与把私人话题当拉家常内容有同样的文化理由而俄罗斯人的异常反映则由宗教文化所致据教会人士称,人的右肩站着天使,左肩站着魔鬼,能将魔鬼赶走,便可万事如意在当代生活中,当对方说出不吉利的话或有关生病的话后,听话者一般都要往左肩后吐三口唾沫来帮忙对方消灾。
《Плевать трираза через плечо》,这是俄罗斯常见的形体语言,即头转向左肩后吐三口唾沫,常伴随《Тьфу,Тьфу,Тьфу》等语,表示通过啐唾沫驱走邪恶和灾难以保平安,健康,幸福 七、结语 由此可见,中俄文化上的差异使社交礼仪产生很大差异,在中俄日常交往過程中,只有留心礼仪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交流和学习,从而促进中俄关系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2]程家钧,《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李钊,俄罗斯礼仪,《国际市场 》,1996年9月版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