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创优势聚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述评(可编辑).docx
34页再创优势聚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述评第一篇:再创优势聚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述评 人才紧缺仍是突出问题到2022年底,宁波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数量为38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人才数为696人,而同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在2022年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人才数已分别达36 28、1 522、78 7、1312人,宁波与之相差甚多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稀缺的资源,宁波不能在人才的竞争中失去主动为此,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目标:到2022年,每万人口中人才数提高到13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也要年均增长15%,达到80万人,从而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不可否认,我市实施“一号工程”以来,人才数量大为增加,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剧增但由于我市原来的人才基础相对较差,高层次人才还相当紧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数居各计划单列市末位,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高级职称人才数只占青岛的四分之一人才的分布也不尽合理,其中占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工业,其拥有的人才数还不到全市人才数的四分之一。
而200余个紧缺专业岗位人才缺口巨大,缺口率达42.1%,尤其缺乏国际贸易、涉外法律等具有国际资格论证的专业人才,缺乏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晓国际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职业经理人,缺乏综合经济管理、城市现代管理等一批高素质党政人才,缺乏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素质科研开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缺乏一批技术精良、业务熟练的石化、电子、机械、家电等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专业人才的大量紧缺,无疑对宁波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引才优势亟待重新培育宁波这几年通过“本科生先落户后就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受编制限制”等“无门槛”就业政策和为高层次人才来甬洽谈发放路费补贴等一些在全国创先的举措,以及搭建“高洽会”等引才平台,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区、创业基地等引才载体,引进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我市推出的一些创新举措被其他城市所引用和完善,各地更多引才新举措的推出,以及宁波城市地位与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地所存在的差距,我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已不具有优势相反,由于在人才机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使宁波在人才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宁波大企业少、国际跨国集团投资少、高水平研发机构少,导致宁波能够容纳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载体不足,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进。
一些人才政策不够落实,如引进人员的安家补助费尚未开始实施、配偶安置缺乏渠道、子女择校难以兑现等,对我市引进人才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我市的人才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人才开发机制、人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创业平台和创新氛围还不多不浓,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等,对我市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带来了较大困难全面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自由成长的观念,坚决革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体制,坚决调整一切不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开创海纳百川、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那么宁波将如何再造优势来构筑海内外人才向往的区域人才高地,形成具有“强磁场”效应的人才“蓄水池”?坚持政策创新,完善引才机制,为再创引才优势打下基础人往高处走,在全国人才流动和海外人才回归的大背景下,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必须在落实现行有效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紧制订出台体现宁波开放特色和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法规制度框架比如为保证引进人才享受与本地居民相同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市将推出工作居住证制度,以此吸引海外人才来甬工作、创业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为加快三支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宁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过去主要依靠物力资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转变政府将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力度,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开发的比重,市财政将安排留学人员科技创业资金、设立宁波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等,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及重点基地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投入,企业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将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等,为我市加快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加快建设引才载体,优化人才社会环境,这是再创优势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快开发区、保税区、科技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突出抓好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基地建设,努力建成10个投资上亿元的创新研究机构,积极创立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以增强人才承载吸附能力同时,优化人居环境和服务环境,采取建设人才公寓、享受购买商品房补贴政策等办法,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国际学校和医院、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人才环境国际化水平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要有序实现市场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市外和境外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来我市的准入规定等,以此为通过市场配置这一健康有序的方式实现我市区域人才高地的筑就,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黄冈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人才素质工程实施方案,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人才队伍的总量进一步增长截止2022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为36万余人,其中党政机关干部24409人,其中地级干部36人,县级干部 944 人,科级干部8812 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115829人其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104478人,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1351人全市企业管理人员8769人,其中国有企业管理人员5073人,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3696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215462人,其中种植人才77120人,养殖人才44507人,加工人才8425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85410人全市共有各类技能人才178470人(不含外出务工人员),其中初级工19370人,中级工145549人,高级工8440人,技师(经营师)、高级技师(高级经营师)5111人。
2、人才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不含非公有制企业),比“九五”期末的32%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从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占73%,年龄断层的趋势减缓,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从专业技术人才能级结构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在人才总量中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35%提高到现在的55% 3、人才分布格局有所改善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分布比例为1:2.5:8.3,与“九五”期末的1:3.5:7.6相比,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提高,这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一致此外,人才的行政层次分布、行业分布、所有制分布状况也有所改善,逐步呈现出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4、用人环境不断改善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千方百计改善现有人才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先后建立了博士后产业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5、人才市场体系开始形成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市场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现已建成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1家(鄂东人才市场),市县所属人才市场11家,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27家,民营人才市场2家,形成了以鄂东人才市场为龙头,市县乡三级人才市场共同发展的人才市场体系。
在充分肯定我市人才队伍建设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人才队伍的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产业、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第二产业高层次人才匮乏,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过于集中在文、教、卫等行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现象严重;人才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够同时,一些地方和单位人才意识不强,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活,工作方法滞后,宏观管理乏力,人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人才的市场配置效能未能充分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切实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发挥用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培养、引进和使用好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大市向人才使用强市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黄冈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022—2022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的执政优势,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合力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人才队伍建设既要讲求前瞻性和战略性,为黄冈经济社会的发展超前培养和储备人才,又要注重现实性和实效性,把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按照黄冈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立人才队伍总量增长、素质提高、结构优化、布局调整等目标,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人才队伍,必须立足实际,超越常规,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指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使人才队伍建设更加符合我市实际。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高度重视现有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注重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同时,更新观念,优化政策,建立人才集聚机制,结合产业开发、招商引资和社会发展,大力引进我市急需的人才和智力健全竞争淘汰机制,推动人才内部竞争,实现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的同步提高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分类指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人才队伍建设在统筹规划、整体部署、系统开发的基础上,必须区分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区域、行业发展的不同需要,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各类人才发展规律的人才开发机制和人才管理体制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来进行,认真解决人才无序流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握人才流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杠杆作用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社会化进程,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合理调节人才流动,在流动与优化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今后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