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第2阶段 把握方法品味情感撰写演讲稿(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7页第五单元第2阶段 把握方法,品味情感,撰写演讲稿(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抱负与使命 阶段二 把握方法,品味情感,撰写演讲稿 目标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论说的方法 目标2 鉴赏相关语段,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性 目标3 完成主题演讲稿的写作 环节一:立足独特的身份,把握论说的方法 1.查阅《谏逐客书》背景资料,思考秦国正在用人之际,秦王为何下令逐客? 参考: 《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统一前16年当时,秦国实行连横之策,欲吞并六国,东邻韩国首当其冲,倍受秦国欺凌韩国为了减轻秦国的威胁,就派了水工郑国到秦国以帮修水渠的名义来妨碍秦国用兵,但被秦国识破秦国宗室大臣借机大做文章排挤客卿,认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被逐路上,他写下《谏逐客书》给秦王,秦王被说服,让人追回李斯,官复原职,并废逐客令 2.李斯的处境与上书目的有怎样的联系? 参考: 郑国间谍一事属实,自己也遭到怀疑;外有宗室大臣攻讦,内有秦王逐客之令。
如果李斯不上书表明自己的态度,厄运将来临,秦国的危机也将出现;尽管上书不一定能奏效,但是一旦晓之以理,说服秦王,既能救自己,也能救秦国,因而上书是必然的选择 3.依据文本想象历史场景,假设自己是李斯,在上书中最不可能运用的对策是什么? 参考: 常规对策:就事论事表明自己不是郑国之流,大谈自己的忠心与贡献. 可能隐患:恰恰证明客卿之中确有间谍,逐客之令合理;求情之词容易委屈、狼狈,加重秦王的反感.可能 活动二 1.找出文中在论说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并分析 示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作用:“吏议”而非“君令",避开与秦王的冲突,为秦王改令留下回旋余地;②直接表明态度,不谈背景,以避免把自己框进去,引起秦王的猜忌 将秦王、宗室与李斯等客卿的矛盾,变成秦王、李斯与宗室的矛盾 2.阅读全文,分析李斯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论证方法 具体分析 论证效果 举例论证 从正面列举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国君纳客而强的典型事例,论述了客卿在秦国强国之路上的巨大功绩,从而驳斥了逐客的错误 真实有力 假设论证 从反面假设秦国采取却客、疏士的态度,则秦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引发思考 对比论证 将秦王“快意适观”的取物标准和“非秦者去”的用人标准进行对比,突出秦王重物不重人的矛盾 鲜明突出 道理论证 用三个常识直接说理,点出统治者广纳贤才的重要性 权威可信 比喻论证 用太山、河海不拒土壤、细流作喻,生动形象地指出国家强盛的原因 生动形象 3.分析概括全文的论说特点。
参考: ①层层深入,推理严谨从全篇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之一文章开头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的总论点后,集中了足够的论据,如江河直泻之势,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说是层次清晰,推理严谨,结构缜密,析理透辟 ②申之以事理,晓之以利害摆事实:四君用客的事实、秦王用物的事实讲道理:纳客无敌的道理、逐客亡国的道理并且是千秋功业论是非,得失天下陈利害可见李斯的文章不仅说理透,而且着眼点高,句句点中秦王的要穴,无怪乎能够说服秦王撤销逐客令 ③多角度对比,反复论证这个对比,有纵横之比、古今之比,也有正反之比纵横之比是利害之比纵比:四君重客建业之利横比:秦王重物轻士之害古今之比是功过之比功:四君之功,五帝三王之功,功在用客成大业过:秦王之过,过在逐客内自虚正反之比是是非之比纳客之是:可以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逐客之非:损民以益仇,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论就是——纳客无敌,逐客资敌 环节二:言说的语气语调与情感的关系 活动一 1.阅读《与妻书》,圈画表达林觉民对妻子“爱”与“悲”的关键词,讨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表达情感的。
示例: 怎样表达爱:“意映卿卿如晤”“吾至爱汝”…… 怎样表达悲:“(吾)忍悲为汝言之”“汝其勿悲”“吾担悲也”“余心之悲”“汝不必以无侣悲”“(吾)一恸” 2.针对《与妻书》中“一念”和“一恸”这两个词语,一般都解释为“一个念头”“极悲痛”;但有人指出对两个“一”的含义理解有误,“一念”的“一”应作“专一或纯正”解一恸”的“一”则应作“都、全”解你认同哪种解释?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 ①“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句中的“一念”是文言词语,“一”的词性相当于形容词,是修饰“念”的,解释为“专一”或者“纯正”,就是指抛弃杂念,思想纯正专一 因此,这个句子可译成“我极爱你,正因为这纯正专一的念头,才使我勇于去献身”,这令人想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②“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这段话写了两层意思:一层写了“吾今不能见汝”而“恸”,一层写了“汝不能舍吾”而“恸”可见“一恸”的“一”囊括了“吾”与“汝”两个方面,作范围副词“都、全”讲因此,“一恸”意即“都极悲痛”,表明“恸”的不仅是“吾”,还有“汝”,这充分反映了林觉民处处想着妻子,此刻还在为妻子分忧,这种痛上加痛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3.文章第2段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第5段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参考: 这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活动二 1.林觉民是如何说“天下”的? 示例: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2.将“小家”和“天下”对举有何作用? 参考: ①强调自己捐躯的意义 ②为自己寻找从容赴死的决心(书信的非即时通讯的特点) 3.为了表达“吾至爱汝”而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 本文的表达特色是以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的愤慨之情。
记述夫妻生活的三件往事,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感的感染力量 4.有人说,这是千百年来最感人的情书,感人的原因在哪里? 参考: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①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②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③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④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环节三:撰写一篇演讲稿 阅读材料,完成演讲稿的写作 ①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从“跨海内、制诸侯、平天下”的高度写下《谏逐客书》直言谏阻,情辞恳切,最终说服了秦王,维护了秦国的根本利益,为秦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②1911年,25岁革命志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绝笔信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17年前,70多岁的奶奶坐着轮椅把身为医生的爸爸送上支援太原抗击非典的战场;17年后,66岁的爸爸把作为医生的我送上前往武汉的飞机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的呼吸内科主治医师、36岁的王婷说,“当年,爸爸参加了抗击非典,现在轮到我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个人的感受与见解,写一篇面向本校同学演讲稿,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李斯写下《谏逐客书》劝谏秦始皇,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更是从秦国的国家安全和强盛角度所做出的选择维护秦国的根本利益,实现天下大一统之梦,不仅是秦始皇的抱负,也是当时许许多多为秦效力的士子们的抱负 林觉民烈士则表达了自己的忠贞信仰,即使“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王婷一家人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所做出的选择用自己所学回报人民,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他们是抱负和使命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作为中国青年,重任在肩,应不惧艰险,树立目标,在广阔的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干,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讲的就是这一道理 【立意方向】 心怀抱负,立足使命;个人抱负需融入历史使命;担当使命,强国有我。
【例文】 手握时代接力棒,胸怀祖国复兴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手握时代接力棒,胸怀祖国复兴志”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雄狮昂首,巨龙腾飞,民族复兴,指日可待在这个中国梦实现的关键节点,我们新一代青年应肩负起复兴祖国之重任,牢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立下鸿鹄之志,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出不懈的努力 新时代青年,应心怀黎民,情系万家,如朝日般初升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革命志士林觉民在看到“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黑暗现状后,毅然在绝笔《与妻书》中写下这句话如今虽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穷乡僻壤、大山深处,仍有部分人为生活所迫正因如此,黄文秀等扶贫干部才投身乡野,倾注大爱,为脱贫攻坚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正因如此,张桂梅才奔走筹资创办华坪女高,助山村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我们新青年,也要像他们一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有“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决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只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绽放青春底色 新时代青年,应心怀国家,热忱报国,如利刃般新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回望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传为佳话郾城之中,岳飞放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威严兵势粉碎金人铁骑;天安门前,学生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以满腔热血抗议巴黎和会之辱;东北沦陷,杨靖宇感慨“国既不国,家何能存”,以不屈斗志抵御日寇暴行……如今虽处和平年代,但国际社会暗流涌动,霸权主义抬头,无形硝烟弥漫,我们更应把爱国之情时时放在心上,凝聚个人力量,以满腔热忱报效祖国 新时代青年,担复兴使命,振兴华夏,如百卉般萌发 马克思曾说:“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可以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忆往昔,周恩来少年就立下“为中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