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岳阳市三和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11页湖南省岳阳市三和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17题每题2分,共8分)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
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有改动)14.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15.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2分)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1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17.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这属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下列例子不能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 (2分)A.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由眼前到千里,由个别到全面丰富,表现登高望远的生活哲理B.“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一匹骏马在前行,一只蝴蝶围着马蹄翻飞,表现出马蹄从野花丛中踏过,留有芬芳C.“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一个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缭绕的白云一角露出寺庙的檐角,表现寺庙“藏”在深山之中D.齐白石先生的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上没有蛙,只有几只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表现了山泉中定有“蛙”参考答案:14.C(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原意15.D(A.是“误解”的表现,不是“误解”的解释;B.是王渔洋的神韵说,是赵执信所批评的,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C.是洪日方思的“全”说,是王渔洋与赵执信共同批评的,也不是对“误解”原因的回答)16.A(B.“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应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不是荀子的话。
17.A(并非“由个别到全面丰富”,不体现“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 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1月30日第14版,作者朱建平)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分别能够从知与行的角度使理性臻于完善B. 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C. 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D.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区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缺乏活力,将其轻蔑对待B. 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C. 一种理论想要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就需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D. 逻辑能力存在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很多人的行动常常会在外部刺激指导下进行,但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B. 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确立知识,探求其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C.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D. 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参考答案:1. D 2. B 3. B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常常会”有误,原文为“可能会”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从文章第一段来看,逻辑“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但不能由此就说对逻辑了解有限“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并确立知识,探求其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与原文说法不符,原文说的是“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赵佩荣与强英雄杨绛①赵佩荣拿起听筒,不论是收听或打出去,必定先切实介绍自己:“我是庙堂巷杨家的门房我叫赵佩荣赵———就是走肖赵———走肖赵……”他的声调至今还在我耳朵里呢我爸爸常在内已卧室的厢房里工作,安在厢房墙外每逢佩荣再三反复地说“走肖赵———走肖赵……”,爸爸就急得撂下正在做的事,往妈妈屋里躲,免得自己爆炸我们听了佩荣的“走肖赵,走肖赵”又着急,又要笑;看到爸爸冒火,要笑又不敢笑可是谁也不好意思告诉赵佩荣,他没有必要介绍自己幸亏接不是他的任务,除作他经过那里恰逢铃响②赵佩荣是无锡安镇人,自说曾任村塾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也曾在寺院里教和尚念经他的毛笔字虽然俗气,却很工正他能为人用朱笔抄佛经③他五十来岁,瘦瘦的中等个儿,背微驼,脸容削瘦,嘴上挂着两撇八字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