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教案设计.docx
6页《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列子及其代表作《列子》相关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明确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过程与方法1.理解故事寓意,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2.学习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面对困难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文献法2.品读法3.延伸拓展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荷(hè)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穷匮(kuì)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惩山北之塞(苦于)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竭尽,用尽)杂然相许(赞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变换)始一反焉(返回,现在写作“返”) 汝之不惠(聪明,现在写作“慧”)固不可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何苦不平(愁,担心)(2)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且焉置土石(况且) 且焉置土石(哪里)焉始一反焉(语气词)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其 感其诚(代词,他的)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而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达于汉阴(介词,到)于告之于帝(向)(3)古今异义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何苦而不平(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4)词类活用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的意思)3.朗读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5.文体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借助注释慢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2.试译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3.集体讨论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4.注意归纳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二)深层领悟1.如何理解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的含义?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山终能为人所平。
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2.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1)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2)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3.文中的“神仙”“天帝”有什么作用?寓言第4段写了愚公移山的行动震慑了山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两名大力神下凡,搬走了两座大山,于是移山胜利了神仙和天帝本来是虚构的人物,在古代寓言中使用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常见的。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幻想借助神的力量来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这是可以理解的要认清“神仙”“天帝”在移山中的作用,必须紧扣课文,深入领会愚公精神的巨大力量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帝感其诚”,这两句里的“惧”“感”都是关键词,说明愚公移山决心之大,精神感人之深神仙天帝的出现,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高大形象,相反,恰恰衬托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地泣鬼神,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4.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最终两座大山被搬走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5.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移山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定决心要开山平险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
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愚公不“愚”因为:(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结束语】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板书设计】四、板书设计移山之因:塞、迂山高困难(自然) 路遥 决心之大移山过程 方法原始妻子献疑冲突(人为) 坚忍不拔智叟讥笑责难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