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新教版小学五年级新疆地方课上册完整的课时教案.doc
48页塔尔拉克乡中心小学五年级新疆课上册教案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授课人:塔尔拉克乡中心小学教师-- 图尔荪·托合提2012 年 9 月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方教材(试用)《新疆——凝固的历史》(五年级上册) ,一共六个学习单元第一单元介绍新疆的古墓群;第二单元介绍新疆的故城;第三单元介绍了新疆丰富的文物;第四单元介绍新疆的艺术宝藏;第五单元介绍新疆的军事遗址;第六单元介绍新疆的革命遗址二、主要知识和能力目标能通过寻访古“丝绸之路”,了解新疆绚烂多姿、富有地域特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内容,逐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而努力学习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历史事实,渗透基础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教育2、巧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意识四、教学内容安排本册教材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了绚烂多姿、富有地域特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认知结构等特点,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原则安排教学顺序。
强调“历史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这一主题思想,注重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各民族人民大团结思想的渗透,突出了兴趣的激发,重视融合学科内容和灵活扩展,实现整体设计喀拉达拉乡寄宿制小学五年级新疆教学进度表(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填表人:李良权)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作业备注18.26-30开学准备工作发书及开学准备工作29.2-6古墓丽影“楼兰美女”来自何方2 39-13“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2 416-20楼兰故城2 523-27交河故城2 69.30-4国庆节休息一周710.7-11龟兹故城2 814-18精美的丝织品2 921-25实用的毛织品2 1028-11.1有趣的钱币2 1111.4-8古老的文书2 1211-15神秘的岩画2 1318-22绚烂的石窟艺术2 1425-29烽火台2 1512.2-6格登山纪功碑2 169-13“一炮成功”2 1716-20西路军进疆纪念园2 1823-27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2 191.30-3期末考试2 签字人:第一周 第一课时 2012 年 月 日课 题: 1.1§ 古墓丽影—“楼兰美女”来自何方教学目标: 1.了解“楼兰美女”的来历。
2.了解古楼兰地区的历史事实3.通过古“丝绸之路”历史的了解,探寻祖国西部边陲灿烂的文明史教学重点:“楼兰美女”的来历教学难点:“楼兰美女”的重大历史意义教学准备:“楼兰美女”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安排一、“楼兰美女”的来历:1.导课出示图片: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二张图片,让他们形容她的容貌,再出示第三张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能否找出这三张图片上的“美女”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由回答)2.文字介绍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1980年穆Error!英发掘出一具女性 干尸,史称“楼兰美女”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墓穴顶部覆盖树枝、芦苇、侧置羊角、草篓等古尸 体肤指甲保存完好,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发长一尺有余,呈黄棕色,卷压在尖顶毡帽内,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经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 14 鉴定,表明是一具距今 3800 年的古尸,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科学测定该女子死时为四十五岁左右,生前身高 1.57 米,现重 10.1 千克,血型为 O 型。
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就成为考古界的谜二、“楼兰美女”之迷相传,楼兰女在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以致西域王公贵族纷纷娶楼兰女为妻1、楼兰美女传递的信息之一:罗布泊在 4000 年前就已经干旱多沙大约在 1600 年前,曾经繁荣一时的 楼兰古城突然从中国西部神秘地消失了,涉及这座古城的许多东西成了难解的谜考古工作者通过这具木乃伊上的一个细节推测出当年的自然环境据曾参加过楼兰美女 考古工作的夏训诚研究员介绍,根据木乃伊解剖后在肺中发现的沙尘推断,罗布泊在4000 年前就已经干旱多沙这与楼兰美女出土时的外部特征不谋而合赵成文教授介绍,这具女 木乃伊,头戴麻布防风斗篷连衣帽,下颌前有线带横穿 ……如此迹象可以推测,当年楼兰地区天气的炎热和风沙较大人们选用麻棉混纺衣料是要考虑,既要防风沙侵入,又要透气防止出汗2、罗布泊:说到楼兰就不得不说 罗布泊从考古推测的时断时续的历史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探险事故,罗布泊—楼兰一线留下了太多的故事这是个神秘与恐怖的地带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曾是我国的一个湖泊,海拔 780 米,面积约 2400-3000 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 “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
自 20 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 ·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3、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维吾尔族语中,塔克拉玛干是 “走进去出不来”之意它仅次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 1000 公里,南北宽约 400 公里,面积 33.76 万平方公里,和苏、浙、皖三省总面积相等,北近天山,南望昆仑在这片广袤漠地上,无草无木,无舍无房,只有望无尽头的沙丘和层叠不穷的沙山,又称 “死亡之海”楼兰古城就在大沙漠的腹地三、“楼兰美女”消失之谜曾经显赫一时的楼兰美女与其楼兰古国一起消失在大漠黄沙中,关于楼兰古国消失之谜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据有关学者考证,共有一下六种说法导致了楼兰古国和楼兰美女的消失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 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斯文 ·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 1500 年左右3000 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 1500 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古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四、课时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 ,请你谈谈“楼兰美女”的发现为什么会在世界上引起轰动 ?(因为她是白色人种)(楼兰美女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震动,决不亚于当初楼兰古城的发现因为楼兰古城消失 1600 多年,后来发现城址,虽然没有人迹,但发现城址,已经在世界历史和考古史上引起震动除了枯燥的残垣断壁之外,现在又发现了当初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所以可想而知这个震动是多么大的其实在发现之前,发现楼兰古城的时候,世界上已经开始讨论,那时候大约是上个世纪初,楼兰人种的问题就成为楼兰文明最大的也是最难解的谜楼兰人究竟属于什么人种,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争论,大家开始进行研究楼兰美女发现之后,就把这个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研究了一个世纪,楼兰人种问题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后来通过楼兰美女女尸的检测,证明她应该属于高加索人种,也就是白色人种五、布置作业古墓遗物和化石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些东西,应该怎么做?六、教后记第二周 第一课时 2012 年 月 日课 题: 1.§2 “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教学目标:1. 了解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历史背景2. 了解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3.能够通过学习,理解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阿斯塔那古墓群;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教学难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教学准备:阿斯塔那古墓群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安排一、阿斯塔那古墓群简介:1.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2、文字介绍:阿斯塔那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吐鲁番市区东偏南约 40 公里处,距高昌故城 6 公里,是古代高昌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约形成于公元 3-8 世纪,距今有 1700 多年历史整个墓群从古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约5 公里,南北宽 2 公里,占地 10 平方公里阿斯塔那古墓群,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
是当年高昌故城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在方圆 10 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因而又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是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于 1988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斯塔那旁边还有哈拉和卓古墓群,二者合称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阿斯塔那”为维吾尔语“京都”之意;“哈拉和卓”为传说中怒斩恶龙为民除害的维吾尔古国一位勇士的名字这两处现分别为当地两个相邻村庄之名二、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物1、图片展示:2、文字说明:阿斯塔在中外考古界、历史学界受到广泛的重视,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美称整个墓葬群共有古墓葬 500 余座,埋葬着西晋初年到唐代中期的贵族、官员和平民百姓,只是尚未发现高昌国王的墓葬鞠氏高昌王国名将张雄夫妇及其子张怀寂,就葬在这里阿斯塔那墓群的墓穴多系从夹有戈壁石的黄土层中掏挖而成由于这里地势高敞,气候炎热干燥,墓穴内形成天然无菌环境;墓中古尸及随葬物品历经千年都不腐烂,从而保存了大量文物很多绘画、泥俑及其他成千上万件出土文物色彩鲜丽如新,保存十分完好出土的唐代水饺,形状与今无异,里面的馅,也完好如初。
阿斯塔那墓形制为斜坡墓道 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 10 多米的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为2 米以上,4 米见方大小,平顶或穹窿形顶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 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古墓中出土有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这里出土的木乃伊(即干尸),足可与埃及木乃伊相媲美结合课本 P.3文字说明)三、阿斯塔那古墓群蕴含的历史信息在发掘过程中,工作者们清理了近 400 座古墓近年当地文物工作者发掘了 12 个,只有一个墓未被盗,其余都遭到中外盗墓人的洗劫,墓室里找到的一个俄国火柴盒便是他们遗落的,文物遭到了极大的损害,令人扼腕 但残存的文物仍极为珍贵:仅文书一项,经学者们多年精心整理,拼合出总数 2700 多种,文书上的纪年,最早是西晋泰始九年(公元 273 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 778年),前后历时五百年,其中晋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文书100 多件,约占全部文书的 5%;割据的高昌王朝时期的文书700 多件,约占全部文书的 30%,其余为唐代文书,约 1700多件。
按文书形式分,有契约(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