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党课PPT.ppt
309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解读PPT时间:2022.05.13演讲:夏天含新课标131页正文全文前 言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艺术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章节内容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第一章CONTENT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第二章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第三章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第四章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八大亮点解读第五章PA RT 01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修订背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01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02义务教育课程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03修订意义20年来再次修订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再次修订意义重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意义修订意义一、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二、做好学段衔接,为完整的人的培养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新修订的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内容简单重复和交叉现象特别对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三、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
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修订过程修订过程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修订过程修订过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PA RT 02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修订主要思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坚持目标导向修订主要思路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问题导向修订主要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坚持创新导向PA RT 03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方案01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关于课程方案01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02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关于课程标准02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四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五是PA RT 04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课程性质01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特点课程性质0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弓倾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课程理念0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1.坚持以美育人课程理念02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2.重视艺术体验课程理念02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3.突出课程综合设计思路03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和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为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1.适应学生发展,分段设计课程设计思路03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思路03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课程目标04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4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
审美感知具体指向审美对象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以及艺术活动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2.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活动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表现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43.创意实践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创意实践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创意实践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44.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文化理解包括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