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细胞培养综述》.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ali****an
  • 文档编号:265203920
  • 上传时间:2022-03-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细胞培养综述摘要:为了模拟机体内生理条件,将细胞从机体中取出,在人工条件下使其生存、生长、繁殖和传代,进行细胞生命过程、细胞癌变、细胞工程等问题的研究培养出的活细胞具有量大、均一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进行调控,并且可以通过倒置、荧光、电子、激光共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同位素标记等多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已广泛运用在不同科学研究领域关键词:分化,细胞分型,生长增殖过程,传代 一、体内、外细胞的差异和分化 1、差异:细胞离体后,失去了神经体液的调节和细胞间的相互影响,生活在缺乏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环境中,日久天长,易发生如下变化:分化现象减弱;形态功能趋于单一化或生存一定时间后衰退死亡;或发生转化获得不死性,变成可无限生长的连续细胞系或恶性细胞系[1]因此,培养中的细胞可视为一种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细胞群体,它们既保持着与体内细胞相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也有一些不同于体内细胞的性状实际上从细胞一旦被置于体外培养后,这种差异就开始发生了 虽然体外细胞与机体细胞存有差异,但并未失去研究的意义且不论其有许多性状仍与体内相同(如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仍可博动),只从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的角度看,离体细胞仍带有全套的二倍体基因。

      细胞在培养中的表现,只不过是相应基因关闭/开启引起的现象,这并非是绝对缺陷恰恰相反,在培养的细胞中某些特定功能的丧失,可为该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提供线索  2、分化;体外培养的细胞分化能力并未完全丧失,只是环境的政变,细胞分化的表现和在体内不同细胞是否表现分化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使细胞分化的条件,如Friend细胞(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在一定的因素作用下可以合成血红蛋白,血管内皮细胞在类似基膜物质底物上培养时能长成血管状结构,杂交瘤细胞能产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均属于细胞分化行为[2] 二、体外培养细胞的分型 (一)贴附型:大多数培养细胞贴附生长,属于贴壁依赖性细胞,判断细胞形态时不能接体内组织学标推判定,仅大致分成以下四型: 1、成纤维细胞型:胞体呈梭型或不规则三角形,中央有卵圆形核,胞质突起,生长时呈放射状除真正的成纤维细胞外,凡由中胚层间充质起源的组织,如心肌、平滑肌、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等常呈本型状态另外,凡培养中细胞的形态与成纤维类似时皆可称之为成纤维细胞   2、上皮型细胞:细胞呈扁平不规则多角形,中央有圆形核,细胞彼此紧密相连成单层膜生长时呈膜状移动,处于膜边缘的细胞总与膜相连,很少单独行动。

      起源于内、外胚层的细胞如皮肤表皮及其衍生物、消化管上皮、肝胰、肺泡上皮等皆成上皮型形态[3]  3、游走细胞型:呈散在生长,一般不连成片,胞质常突起,呈活跃游走或变形运动,方向不规则此型细胞不稳定,有时难以和其他细胞相区别 4、多型细胞型:有一些细胞,如神经细胞难以确定其规律和稳定的形态,可统归于此类 (二)悬浮型;见于少数特殊的细胞,如某些类型的癌细胞及白血病细胞胞体圆形,不贴于支持物上,呈悬浮生长这类细胞容易大量繁殖 三、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过程  (一)在细胞全生存过程中,大致都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期:也称初代培养,即从体内取出组织接种培养到第一次传代阶段,一般持续1一4周此期细胞呈活跃的移动,可见细胞分裂,但不旺盛初代培养细胞与体内原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上相似性大初代培养细胞多呈二倍体核型;由于原代培养细胞和体内细胞性状相似性大,是检测药物很好的实验对象 2.传代期:初代培养细胞一经传代后便改称做细胞系(Cell Line)在全生命期中此期的持续时间最长在培养条件较好情况下,细胞增殖旺盛,并能维持二倍体核型,呈二倍体核型的细胞称二倍体细胞系(Diploid Cell Line)。

      为保持二倍体细胞性质,细胞应在初代培养期或传代后早期冻存如不冻存,则需反复传代以维持细胞的适宜密度,以利于生存但这样就有可能导致细胞失掉二倍体性质或发生转化一般情况下当传代10~50次左右,细胞增殖逐渐缓慢,以至完全停止,细胞进入第三期 3.衰退期:此期细胞仍然生存,但增殖很慢或不增殖;细胞形态轮廓增强,最后衰退凋亡在细胞生命期阶段,少数情况下,在以上三期任何一点(多发生在传代末或衰退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细胞可能发生自发转化(Spontaneous Transformation)转化的标志之一是细胞可能获得永生性(Immortality)或恶性性(Malignancy)细胞永生性也称不死性,即细胞获持久性增殖能力,这样的细胞群体称无限细胞系(Infinite Cell Line),也称连续细胞系(Continuous Cell Line)无限细胞系的形成主要发生在第二期末,或第三期初阶段细胞获不死性后,核型大多变成异倍体(Heteroploid)细胞转化亦可用人工方法诱发,转化后的细胞也可能具有恶性性质细胞永生性和恶性性非同一性状[4] (二)组织培养细胞一代生存期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潜伏期(Latent Phase): 细胞接种培养后,先经过一个在培养液中呈悬浮状态的悬浮期。

      此时细胞胞质回缩,胞体呈圆球形接着是细胞附着或贴附于底物表面上,称贴壁,悬浮期结束初代培养细胞贴附慢,可长达10~24小时或更多;连续细胞系和恶性细胞系快,10~30分钟即可贴附细胞贴附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与多种因素相关的过程支持物能影响细胞的贴附;底物表面不洁不利贴附,底物表面带有阳性电荷利于贴附另外在贴附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物质如纤维连接素(Fibronectin),又称LETS(Larger External Transformation Substance),细胞表面蛋白(Cell Surface Protein:CSP)等也参与贴附过程这些物质都是蛋白类成分,它们有的存在于细胞膜的表面(如 CSP),有的则来自培养基中的血清(LETS)近年又从各种不同组织和生物成分中提取出了很多促贴附物质贴附是贴附类细胞生长增殖条件之一 细胞贴附于支持物后,除先经过前述延展过程变成极性细胞,还要经过一个潜伏阶段,才进入生长和增殖期细胞处在潜伏期时,可有运动活动,基本无增殖,少见分裂相细胞潜伏期与细胞接种密度、细胞种类和培养基性质等密切相关初代培养细胞潜伏期长,约24~96小时或更长,连续细胞系和肿瘤细胞潜伏期短,仅6~24小时;细胞接种密度大时潜伏期短[5]。

      当细胞分裂相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时,标志细胞已进入指数增生期 2.指数增生期(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这是细胞增值最旺盛的阶段,细胞分裂相增多指数增生期细胞分裂相数量可作为判定细胞生长旺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以细胞分裂(Mitotic Index:MI)表示,即细胞群中每1000个细胞中的分裂相数体外培养细胞分裂指数受细胞种类、培养液成分、pH、培养箱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细胞的分裂指数介于0.1%~0.5%,初代细胞分裂指数低,连续细胞和肿瘤细胞分裂指数可高达3%~5%pH和培养液血清含量变动对细胞分裂指数有很大影响指数增生期是细胞一代中活力最好的时期,因此是进行各种实验最好的和最主要的阶段在接种细胞数量适宜情况下,指数增生期持续3~5天后,随细胞数量不断增多、生长空间渐趋减少、最后细胞相互接触汇合成片细胞相互接触后,如培养的是正常细胞,由于细胞的相互接触能抑制细胞的运动,这种现象称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而恶性细胞则无接触抑制现象,因此接触抑制可作为区别正常与癌细胞标志之一肿瘤细胞由于无接触抑制能继续移动和增殖,导致细胞向三维空间扩展,使细胞发生堆积(Piled up)[6]。

      细胞接触汇合成片后,虽发生接触抑制,只要营养充分,细胞仍然能够进行增殖分裂,因此细胞数量仍在增多但当细胞密度进一步增大,培养液中营养成分减少,代谢产物增多时,细胞因营养的枯竭和代谢物的影响,则发生密度抑制(Density Inhibition),导致细胞分裂停止 3.停滞期(Stagnate Phase): 细胞数量达饱和密度后,细胞遂停止增殖,进入停滞期此时细胞数量不再增加,故也称平顶期(Plateau)停滞期细胞虽不增殖,但仍有代谢活动,继而培养液中营养渐趋耗尽,代谢产物积累、pH降低此时需做分离培养即传代,否则细胞会中毒,发生形态改变,重则从底物脱落死亡,故传代应越早越好传代过晚(已有中毒迹象)能影响下一代细胞的机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虽进行了传代,因细胞已受损,需要恢复,至少还要再传1~2两代,通过换液淘汰掉死细胞和使受损轻微的细胞得以恢复后,才能再用四、细胞培养的注意事项与无菌操作(一)注意事项 1、自取材开始,保持所有组织细胞处于无菌条件细胞计数可在有菌环境中进行 2、在超净台中,组织细胞、培养液等不能暴露过久,以免溶液蒸发 3、凡在超净台外操作的步骤,各器皿需用盖子或橡皮塞,以防止细菌落入。

      (二)无菌操作 1、操作前要洗手,进入超净台后手要用75%酒精或0.2%新洁尔灭擦试试剂等瓶口也要擦试 2、点燃酒精灯,操作在火焰附近进行,耐热物品要经常在火焰上烧灼,金属器械烧灼时间不能太长,以免退火,并冷却后才能夹取组织,吸取过营养液的用具不能再烧灼,以免烧焦形成碳膜 3、操作动作要准确敏捷,但又不能太快,以防空气流动,增加污染机会 4、不能用手触已消毒器皿的工作部分,工作台面上用品要布局合理 5、瓶子开口后要尽量保持45°斜位 6、吸溶液的吸管等不能混用参考文献:[1].JohnR.W.Masters ,Bernhard O.Palsson. Human Cell Cultur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2000 [2]. R. Lan Freshney. Culture of Animal Cells:A Manual of Basic Technique . Wiley-Liss Inc,2000 [3].张卓然. 培养细胞学与细胞培养技术.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4].章静波. 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鄂征,徐新来,张青云. 组织培养和分子细胞学技术. 北京出版社,1995年8月 [6]. 张卓然,周正任,赵玉坤. 细胞培养学与细胞培养技术.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8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