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论语》亲近孔子ppt课件(含论语资料汇编)6.doc
7页孔子资料陶金玲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尚,广收门徒,收的同学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同学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执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激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索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孔子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奠基人,而不是周文化的全盘接受者,之所以"从周",与他追求有序化的最高理想有关我们所理解的周文化很多是孔子及其后学整理的结果,"子不语"正是孔子"从周"前提下进行思想转换的一种方式在孔子的社会学的功能体系中,并没有什么核心概念君子人格系统、作为文化价值的仁学系统与社会结构和规则构成的礼学系统三者互相规定、互为条件,它们都是自身处于不停转换过程中的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更广泛的均衡有序的文明结构 一 中国哲学思想史是从孔子写起的春秋以降两千多年来,孔子思想就一直是士人学者研读、诠释,乃至批判、辩解的经典文本可以说,有多少人思索了孔子思想,就有多少个面貌不尽相同的孔子不同时代的学者,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与天赋才情气质,受时代学术思想风尚的影响,出于不同的动机,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和角度诠释孔子,先见〔preconception〕乃至成见(prejudice)是难以避免的。
在对传统文本的解释中,解释者与被解释者,各别细节与文本的整体结构间不停地交流和对话,互相作用的双方同时包涵着创造性和能动性,正如孔子对周代礼乐文化的有先见的解读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使周文化的内存生命力得到激发和全新的阐扬,对作为经典文本的孔子思想在新的逻辑起点上的解读是新时代的必定要求,会使孔子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阐明并激发思索者的创造性,也是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与新生的思想动力 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方法通常有两大流派:一是历时性的研究,即从孔子生存时代与生平、其思想所由产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根源、对后学产生的影响诸方面,力求恢复孔子思想的历史真相;二是共时性的研究,即哲学的方法,更关怀孔子思想之于人类社会发展与演进的本质意义而非"本来含义",探讨其言行所由来的思维体系及逻辑上演变的可能性赫施将"含义"〔meaning〕与"意义"〔significance〕区分开来含义是指作者本人所持有的、唯一确定不变的东西,但作品的意义却有多种多样,视人们对作品的阅读而定后学者对经典的理解具有历史性和不确定性,是就意义而言我这里来探讨孔子思想的意义 孔子思想是为拯救奴隶社会呐喊,还是为封建社会的建构张目,都并不是我要讨论和关怀的。
毫无疑问,在现有的关于孔子思想的资料中,有年轻时的孔子,也有老年时的孔子;有作为教导者的孔子,也有独立思想时的孔子;有被弟子理解领会的思想,也有被完全误解了的思想一一厘清其线索,是一个无法完成的工作如孔子般的思想家,其思想的灵感通常会突如其来,但一定有其相关的理论背景我关注的是孔子怎样建构了他的思想体系,或者说,他是在怎样的理论背景下表述他的观念、态度以及行为的 二 黑格尔眼中的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算不得一个哲学家,"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别的东西",甚至认为,"为了坚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不能从中获得特别的东西"的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黑格尔对孔子的熟悉不但只是凭少许不严谨的译本,而且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训,而没有触及孔子思想的整体结构,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深入对部分细节的把握因为黑格尔以西方文明发展的道路为模式构筑了唯一的"世界精神"的哲学发展史已故的精研佛学的傅伟勋教授也不承认孔子是哲学家,"但孟子是哲学家,孔子只告诉你结论,没有告诉你结论是怎么来的过程……"。
但无论如此,结论也必定有其哲学的基础和推演的方式傅伟勋的前提是:没有以明确的文字阐述其思想来源的,算不得哲学家以此推论,后来"不著文字"而注重于行事中体道的禅宗高僧及明季泰州学派之颜何都算不得哲学家,释迦牟尼在世时更未著一字,大概也不能算是哲学家 当然更多的人是把孔子看成东方哲学的开创者之一的,他们莫不首先努力在其零散的语录中,寻求思辩及逻辑的核心,希图为之重构一个哲学理论体系"仁"往往被看作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杜维明就认为,儒家思想的原初形式是围绕着孔子的仁学而展开的,并借用欧美学坛的名辞,把仁学规定为一种"哲学的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匡亚明的《孔子评传》、郭沫假设的《十批判书》也都把仁学思想视为孔子的思想核心于是,杨国荣先生就说:"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这已是公认的看法"实际上,"公认"只是过于自信的一厢情愿,不同看法的人还是不少,蔡尚思就自承经过了由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到核心是"礼"的转变,他认为,春秋战国时代正是围绕儒家的礼学来展开争鸣的至于五四以来直至文革期间达到高潮的批孔思潮也多是从"礼"的角度来批判 其实,在先秦时代,孔门弟子关于孔子思想的理解就已经发生了歧义。
孔子没后,其门徒散游各诸侯国,聚集徒众讲学或从事经济政治活动,宣扬并践履孔子学说由于各门徒知识背景及个人性情本不相同,于孔子学说亦取舍不一,旨趣多异,遂有不同的派别,儒学内部产生分化曾子重孝,孟子言仁,荀子推礼哲学史上,大哲后学往往是"学焉各得其性之所近,源远而末益分",今人的争论不过是孟荀之分化的持续所谓的核心其实往往是表达的起始概念,对核心的不同选择正是思想革新的前提条件 近代以来,从学术思想角度来讨论孔子思想的不同态度大都隐含一个前提:一个思想家必定也必需有思辨的哲学为基础,而天才的思想巨人则更应能够构筑一个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的理论构架其实是,假定存在着一种静态的封闭体,它具有某种结构或中心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这个中心被命名为不同的名称,如实体、理念、上帝以及孔子哲学中的"仁"等无论许多学者主张东西方哲学的精神与路径不同,但仍然在努力寻求孔子语录背后的哲学基础与体系的核心由于古代典籍的散失与撺乱,我们没有直接而确切的证据来说明孔子是否真的作了《易传》,创立了他的哲学体系但另一方面,也有充分的证据证实孔子确实知道、读过、乃至认真研究过《周易》,晚年或许因此而有些思辩的成果亦未可知。
黑格尔显然不知孔子与《易》的关系,他也承认,"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论语》极少有思辩与纯粹的范畴,一些重要的理论术语往往仍然指向具体的经验世界可见,孔子并未把周易的思想作为创立他思想体系的必定的哲学基础这或许与孔子年轻时因对周易的误解而采用排斥的态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孔子的平生抱负与文化选择思想巨人的伟大是一样的,但总是被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选择 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作为一个周文化的继承者,以平治天下为已任,那么,构筑一个思辨的哲学体系并不是重要的,而是着眼于当时的时势,思索社会的整合有序、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途径这是持续了商周以来思想上的人道倾向,也是中国这样一个广大区域内的众多部族构成的集体所世代关注的重要问题因而孔子思想体系里不一定非得有唯一的逻辑起点与思想核心其中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推演的逻辑性与思辩性,而是它的世间性、有用可靠性,可以包容个人与社会,承当传统与变革,结合理想、信仰与此间生活因此,孔子建立的是一个社会学的功能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孔子重点阐述了君子、仁、礼等概念的具体行为指向与社会意义,从而形成三个层次的互相关联的子系统,即个人的人格系统,仁义智信的文化价值系统和礼制的社会控制系统。
三 如果找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作为表达的开始,那么"成人"是贯穿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概念因为人是行动者,是实现价值、引导社会的承当者《论语宪问》载子路问成人,子曰:"假设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定?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又刘向《说苑》载: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假设?"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性情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假设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说苑》卷十八〕"成人"的行为应当符合仁义的价值、礼仪的规范成人即是尽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得仁知礼 孔子又提出"君子"这个词,作为人生的模范君子原本指封建制度下的贵族阶级,孔子所说君子之意有了转化,常用来指品行高尚的人,乃是有道德,能尽人道的人这种转化的基础在于君子是受人尊敬的有较高社会地位、承当社会主导责任的人春秋时代,贵族社会的逐步解体,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君子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说法很多,较为笼统,无条理清楚的分类这或许正显示了君子概念的转换过程。
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是说君子〔贵族阶级〕与小人之别,在于君子者能仁,小人根本无"仁"的资格但也开始把君子与仁联系在一起又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言及君子与小人品性不同比较重要的规定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所谓君子,《论语》中亦同于时用的"士"的规定,"士而怀居,不够以为士矣"君子、士即"成人"之"人",乃是仁的体现者,礼的遵行者孔子对这些内涵本不相同的概念的混用,正体现了他的人格系统的构铸过程君子当有三戒、三畏、九思〔《季氏》〕这些品质的获得必需通过学习礼乐及圣人之言、之行和修已、克已等途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作为道德主体,从来就不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不是世界的中心及行动的根本目的,而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是"关系"中的一点,既不体现个人中心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把历史的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与社会稳定平衡的控制机制沟通互动的关键。
一方面,孔子极重视自我实现问题"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为已"即是德性上的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