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
38页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 著)第一章 总论1.1新闻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1.2新闻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⑥活动的艰辛性1.3新闻采访的地位: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 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1.4新闻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
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 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ai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第二章 策划与准备(采访前期)采访的第一阶段采访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通常也称为采访前期、采访中期和采访后期采访的第一阶段也即采访的策划与准备阶段2.1培养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①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够吸引较多受众;③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④迅速判断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⑤迅速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①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②要立足全局看问题;③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④知识广博助敏感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2.2熟识新闻价值:原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概念,被称为记者的“第六感官”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某些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新闻价值因素:①重要性: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②显著性: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③时新性: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时间性;新鲜性);④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⑤趣味性: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2. 3严守新闻政策:即指关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复合新闻政策两则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为制约2.4明确报道思想: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①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②报道思想要符合实际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实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而已: (1)报道思想和“框框”都是主观产物,它能够引导记者更好地深入实际,有效地挖掘新闻事实,但这仅仅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有时,报道思想与“框框”同客观实际也有不符的时候,此时记者则应当相机修订或改变采访计划 (2)报道思想和“框框”虽然是对以往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指导记者深入实际的指南和依据,但这毕竟总还是属于“上面的”比较而言,记者则应当更重视“下面的”,即来自客观实际的第一手材料记者只有理顺、摆正了“上”和“下”的关系,才能不把报道思想和“框框”当教条2.5获取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①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②通过各种会议、简报;③通过记者耳闻目睹;④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⑤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运用新闻线索注意事项:①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②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③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④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2.6精心采访准备:平时准备:①理论的准备;②政策的准备;③情况的准备;④知识的准备临时准备:又称专题准备或专项准备:①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②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③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采访计划,即指大体的活动方式,确定要访问的部门、人员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所谓调查纲目,即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④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2.7刨析对象心理:采访对象访前心理的分类:从性质内容上看可分为:①先期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一观念构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②临访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作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这一心理一般主要由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和临访心境组成。
从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①积极配合型;②一般协作型;③蓄意应付型2.8借力网络传播(1)有效强化网上获取新闻线索的意识;(2)积极注入网络元素; 网络语言特点:个性突出,更具有直观性、通俗性等特性若是运用得当,符合汉语言的表达规范,能使新闻报道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也常能使新闻标题更加吸引眼球注意:网络语言的运用应严格执行国家语言政策,不仅注重语言的创新,也要注重沟通的顺畅和表达的理性,应适度、适量运用和引用3)善于采用网络内容 方式(两种):①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依据;②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背景 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采访的第二阶段采访活动的实质性阶段,则在采访的第二、第三阶段,即采访活动的中、后期,或称作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3.1创造访问条件:创造哪些访问条件:①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1、 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2、 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②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③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④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原则是先避开正题,拣对方最熟悉、最感兴趣、最易回答的事物和问题为话题,与对方闲聊片刻步骤:1、只需简单表明身份和来意,然后自己找个地方坐下来,可以顿时缓解紧张气氛;2、趁落座之机,迅速用眼光扫视一下室内环境的布置和装饰,然后将视线停留在某一物体上了;3、以这一物体为话题,与对方闲聊片刻。
⑤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记者应自尊与尊重采访对象):1、 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四、阿谀奉承; 2、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⑥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面部表情;体态表情;手势;⑦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具体做法:1、 强调采访意义;2、 约束神情语态;3、 排除外来干扰;4、 变换活动方式3.2掌握提问技能:所谓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问的三种形式:①正面问,即提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拐弯抹角兜圈子 适用于两类采访对象:记者熟悉的或干部、学者、演员、外宾等;②侧面问,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启发引导通常也称联想,由具体规律和方法可循:1、 接近性启发引导即记者凭借经验,对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客观事物形成联系,而使采访对象通过一事物回想起另一事物;2、 相似性启发引导即记者凭借经验,假设、列举出在性质上相似的一些客观事物,而使采访对象通过这些事物回想起另一些事物;3、 对比性启发引导。
即记者列举、假设出在性质上相反的一些客观事物,而是采访对象引起对另一事物的回想;③反面激: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此形式通常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和身份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反面激可从两个方面掌握:①激问即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