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理工大学2009年招生学院介绍.doc
11页北京理工大学2009年招生学院介绍001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组建于2002年7月,由原自动控制系、光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合并组成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广泛而有机地实现学科交叉,适应未来社会更加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促进信息科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学院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整体实力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职工445多人,有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4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4个,博士生导师87人、教授86多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00多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约5000人学院学科门类较全,体系完善,专业结构布局合理,具备开展跨学科大型项目研究的综合优势学院涵盖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部级重点专业4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点25个,博士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 5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学院成立以来,已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科研业务覆盖领域宽,基础和应用基础潜力大,年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信息、物质、能源”是维系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信息科学技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关键技术信息科学”是以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传输、交换(处理)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更具技术性质的新兴的基础学科目前信息学院所涵盖的5个一级学科,涵盖了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确定的信息科学的三个部分,即:电子学与半导体微电子学、光子学与光电子学、自动化科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一批优秀的教授和讲师,有一支服务精良的员工队伍,有从全国各地精选而来的成绩优良的学生学院把各类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的培养出最优秀的信息科技人才我们鼓励老师和学生作出最杰出的成果,写出最优秀的论文同学们,我们相信,选择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你们的事业,你们肩负的责任是光荣而伟大的,你们的明天也是光明而美好的002宇航科学技术学院宇航科学技术学院是在原机电工程学院基础上于2006年9月组建成立,是我校以军为主、军民结合,具有鲜明军工特色的主要院系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管理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规模迅速扩大,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1万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近1900名,博士研究生近600名。
大批毕业研究生工作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已成为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的骨干宇航科学技术学院下设飞行器工程系、力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发射与推进工程系、安全与能源工程系、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部级重点学科2个、部级重点专业3个学院设有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点31个,主持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点14个,涉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力学及矿业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参与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点7个,涉及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在3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在校本科生约1600余名,硕士生700余名,博士生520余名几年来,毕业研究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院现有教职工263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57人,工程院院士2人,“”特聘教授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博士生导师71人全院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专业类实验中心和1个基础教学实验基地,分别承担科研、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教学的实验任务,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亿多元。
十五”期间,学院承担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985工程”建设学科点9个宇航科学技术学院承担一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预研基金项目、“863”、“97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超过3亿元多年来,一直以雄厚的科研实力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内同行的赞誉宇航科学技术学院与国外一些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关系2003年以来,先后承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外专家来校讲学100余人次,派出近70名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同时,也培养国外留学生30余名宇航科学技术学院以优秀的教师队伍、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工作环境003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本学院主要涵盖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以车辆为优势和特色,体现为设计、制造、力学、能源、环境、信息、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具有雄厚的综合实力其中“机械工程”(含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和“动力机械及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的主要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在车辆和动力方面是国家部委重点建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基地,近5年投入3亿多元用于条件建设。
学院主要专业多年来一直以高水平的科研条件和成果享有盛誉,近几年来获得包括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数十项目前承担了国防“973”、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点攻关等项目,同时还承担了国家重大高新工程项目的研究任务,年度科研经费1亿元以上学院师资力量充足,包括教授54人、副教授10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7人(含院士1人)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条件优越,在基础研究、仿真、试验、试制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实验室体系,拥有多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用大型试验设备,具有先进的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实验室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设备资产2亿多元除一般的教学专业实验室外,拥有“车辆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动力性与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洁净车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军用车辆动力系统”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先进加工与检测”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等学院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同多所国外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互派师生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在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博士生培养的目标主要是科技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用突出的业绩证明了他(她)们所具备的能力,其中不乏知名学者、高级领导干部和成功的企业人士。
004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系与化工系,是首批获得材料学及应用化学博士点的单位之一,目前由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和金属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组成,学院教师队伍整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现有教职员工8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50%学院设有材料化学、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应用化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方向稳定,研究涉及领域宽,特色突出,科研项目多,科研经费充足,来源稳定,在一些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一流水平学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它们是含能材料,弹箭材料,功能材料,阻燃材料,复合材料;低维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材料界面物理与化学,材料微结构与材料物理,材料表面工程,材料成型理论与方法,材料强韧化,特种材料匹配与加工学院科研项目来源稳定,经费充足,研究水平高,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级和部级奖励。
目前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高技术(863)项目,国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项目等2004年到位科研经费2500万元,年人均到位科研经费超过30万元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质量在北京理工大学名列前茅,人均发表三大检索论文全校第一,申请的专利数全校第一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资金的持续支持下,学院已建成先进的具有特色的科研基地,包括阻燃材料国家专业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和特种材料实验室、高应变率下材料的模拟与表征实验室、纳米材料实验室、材料表面工程实验室、功能材料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其中多台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热忱欢迎广大学子加入到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的队伍中来,为国家及国防重大建设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005化工与环境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前身是1940年创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后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化学化工系合并为华北大学工学院化工系,50年代初中法大学化学系并入(学校名称先后改为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
1991年1月为适应改革需要,经机电部批准,成立了化工与材料学院2002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根据建设一流大学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成立了化工与环境学院现下设3个系和3个研究中心--化学工程与控制系、应用化学与制药系、环境与能源系、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新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和精细化工研发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在编教师的80%学院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并设有教育部岗位学院已形成一支学术梯队整齐,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此外,还聘任了李灿院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我院顾问教授学院坚持“以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绿色能源为特色,制药工程与技术为建设重点,各学科协调发展,应用化学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环境工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目标,凝炼具有基础前沿性和重大应用背景的学科方向,汇集以一流学术大师或知名学者领衔的学科团队,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大平台,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4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并有权授予学士学位。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9个专业可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有权授予硕士学位,还有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院教学和科研跃上新的台阶学院现有实验室约4500平方米,固定资产逾2000万元应用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工程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院现在学生911名,其中本科生631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80人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国防基础预研等国家重大项目我院吴锋教授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资助项目(973):“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3部教材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已经或正在实施产业化学院注重和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学,与美、英、德、法、意等国的十余所大学及研究所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德国Cottbus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英国Queen's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意大利Parma大学联合培养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