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5学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配套练习.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琴****
  • 文档编号:2714630
  • 上传时间:2017-07-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配套练习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DNA 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C.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解析: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因为大部分生物是以 DNA 为遗传物质的,只有少数病毒以 RNA 为遗传物质,A 错误;动物、植物、真菌均属于真核生物,除此之外原核生物中也是以 DNA 为遗传物质,C 错误;除细胞生物外,部分病毒也是以 DNA 为遗传物质,D 错误答案: B2.艾弗里等人的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 DNA 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 DNA 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 DNA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解析: 艾弗里等人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出了 DNA、蛋白质等,分别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将噬菌体的 DNA 与蛋白质分开标记,单独地、直接地去研究它们的作用。

      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两实验都没有突变和重组答案: C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 S 型、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解析: 随着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S 型细菌的数量呈“S”型曲线变化;开始时,- 2 -一部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一段时间后 R 型细菌的数量又开始增加,逐渐达到平衡状态答案: B4.下图甲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加入含 35S 或 32P 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B.曲线 ab 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C.曲线 bc 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 10 代D.限制 cd 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解析: 包括噬菌体在内的所有病毒均是严格的寄生生物,无独立的代谢能力,需要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增殖,而大肠杆菌可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进行代谢,A 正确;曲线 ab 段,正处于噬菌体物质合成的阶段,细菌未裂解释放噬菌体,B 正确;曲线 bc 段,噬菌斑从 100个增殖到 1 000 个,是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数量,并不代表噬菌体增殖 10 代,增殖 10 代得到的噬菌体数为 100×210个,C 错误;de 段噬菌斑数量达到最大,说明 d 点之前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裂解,D 正确。

      答案: C5.在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 的实验中,用 DNA 酶处理从S 型菌中提取的 DNA 之后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 R 型肺炎双球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证明 R 型菌生长不需要 DNAB.补充 R 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直接证明 S 型菌 DNA 不是促进 R 型菌转化的因素D.与“以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解析: 用 DNA 酶处理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 并与 R 型菌混合培养就是与“以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答案: D6.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 3 -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 32P 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解析: 培养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其中含放射性的噬菌体释放出来,所以在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答案: A7.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解析: 由于重组病毒丙中外壳来自病毒甲,而遗传物质来自于病毒乙,所以后代的性状应该和病毒乙相似答案: D8.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用 S 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 S 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杀死的 S 型菌与无毒的 R 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 S 型菌D.将 S 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 R 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解析: 当把 S 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与 R 型菌混合培养后,发现只有加入 DNA 的培养基中 R 型菌发生转化,出现 S 型菌,而加入其他因子的培养基中 R 型菌(如加入蛋白质)不发生转化,即不出现 S 型菌答案: D9.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细菌;③用 15N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4 -C.沉淀、上清液、沉淀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解析: ①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子代噬菌体的核酸中;②放射性主要集中在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③放射性主要集中在部分子代噬菌体的核酸和留在细菌外的蛋白质外壳中答案: B10.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处理中可得到 S 菌的是④⑤⑥B.可得到 S 菌的是④⑤C.除⑤外其余各项处理均可得到 R 菌D.可得到 S 菌的只有⑤答案: D二、非选择题11.肺炎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引起人或动物患肺炎或败血病;无荚膜的无毒性,不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如图所示为 1944 年美国学者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请回答:(1)实验 A,老鼠患败血病死亡以后各实验中,老鼠的情况分别为: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2)不致病的肺炎球菌接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它的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3)肺炎球菌的毒性由荚膜物质引起,荚膜物质是一种毒蛋白,这说明蛋白质的合成由________控制。

      5 -(4)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因为肺炎球菌无荚膜的无毒性,有荚膜的有毒性,所以单独处理,前者生存,后者死亡煮沸有毒性的细菌,蛋白质变性,毒性消失,而 DNA 结构稳定性强,加热没有变性,所以与无毒菌混合在体内发生 DNA 整合而控制有毒蛋白的合成,导致小鼠死亡答案: (1)能生存 能生存 死亡 能生存(2)致病肺炎球菌的 DNA (3)DNA(4)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12.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应含放射性物质,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离心后,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 所体现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 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物质含量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属于误差的来源呢?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同时用被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结果发现沉淀物中也出现少量放射性物质,为排除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设计一个方法,来大量制备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简要说明)解析: (1)赫尔希和蔡斯研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 32P和 35S 标记噬菌体2)在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理论上,上清液中放射性应为 0,因为噬菌体已将 DNA 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在离心时会随着大肠杆菌而沉淀。

      3)若在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有两种可能:噬菌体侵染时间太短,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中,或者噬菌体侵染时间太长,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4)可以通过检测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是否含有 35S 予以排除5)由于噬菌体是严格寄生的,因此不能用含 35S 的培养基直接培养,而应先用 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后,再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即可得到大量含有 35S 的噬菌体答案: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2)噬菌体已将自己的 DNA 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6 -(3)①升高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②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4)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是否含有 35S(5)用含 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噬菌体侵染该大肠杆菌,即可以得到含有35S 标记的噬菌体13.研究发现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简称 TMV)体内仅有蛋白质和 RNA 两种化学成分,这类生物性状(如 TMV 能感染正常的烟草叶片,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的遗传是受蛋白质还是受 RNA 控制?请设计实验探究 TMV 的遗传物质实验原理:(1)利用水—苯酚溶液可以将 TMV 分离,获得 TMV 的蛋白质和 RNA。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正常生长的烟草、苯酚、试管、玻璃棒等必需的实验仪器主要实验步骤:(1)利用水—苯酚溶液分离 TMV,获得纯净的 TMV 的蛋白质和 RNA2)取正常生长的烟草植株,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