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18页).docx
18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青玉案元夕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采用品读、赏读、研读等反复诵读的方法安排授课 教学设想: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需对学生给予点拨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探究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2.分组收集学过的或者熟悉的有关辛弃疾的名句,了解王国维的三个境界 二、新课导入 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小组展示课外查询结果(演示文稿1)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2、朗读全词,说说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 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 1、解读文本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 2、问题设计 (一)初读 ⑴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演示文稿2) ⑵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也就是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 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二)品读 ⑶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⑷“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那人”是词人着力刻画的抒情形象,她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形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 相关问题显示(演示文稿3),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①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 ②诗人当然是在人堆里寻怎么写的?先写什么?请读出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 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 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 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④“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了谁的诗句?在此起什么作用? 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其创意,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
⑤“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板书) ⑥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 --“那人”那人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反衬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 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⑦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学生思考回答) 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中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⑧小结:“那人”是怎样一个人?(演示文稿4) --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赋》) ⑩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三)研读 ⑸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 启发: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难点之一,点拨)--知人论世品诗词 ⑹这首词作于什么时候?(了解作者,知晓背景)(演示文稿5) 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⑺以美人自喻,这种托寓的写法我们是否熟悉?原来学过类似的诗歌吗?(联系旧知,形成知识链) 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还珠垂泪的节妇和妆罢问夫婿的新娘就是自喻这种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喻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 ⑻诵读小结: 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 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 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⑼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划归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照应开头提问,进一步探究词的深层含义)(演示文稿6)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在《元夕》中,诗人描写了节日之夜的热闹景象,描写了“他”苦心寻找情人的过程,但当意外发现情人后,便戛然而止,对“他”和“那人”的情怀,却“不著一字”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词的境界超出了具体事件的描绘,飞腾出去,达到了“涵盖万有”的高度,不仅把诗人千头万绪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能使不同的欣赏者得到各不相同的感受,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 (四)拓展延读 ⑽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演示文稿7) 学生展示课外分组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