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doc
4页4.27 代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一. 乳腺癌在古文献中病名的渊源及症候表现乳腺癌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有:乳核、石痈、乳痞、乳岩、苟乳抄、乳痛坚、妒乳、乳、石榴翻花..等记载现一般较通称为“乳岩” 最早描述乳腺癌的记载是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卷五-痈疽、妒乳诸毒肿方》中有: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做石痈不消,若发肿至坚如石,名曰石痈〞等描述具体描述了乳腺癌的体表特征按现代医学的分级,全都是 3-4 级晚期的征候隋朝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话·石痈侯·卷三+二》:石痈者......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坚如石,故谓之石痈也 “核皮相亲”对乳腺癌的肿块和皮肤粘连的特征做了确切而概况的描述;而在《疽发乳候》中亦有“肿结皮强,如牛领之皮”以上描述,与现代乳腺癌橘皮样水肿体征相符合宋元时期对乳腺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南宋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首次出现〝乳岩〞之名: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博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 以后金代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乳岩》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乳痈》有: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的描述 “乳岩”之名遂沿用至今这是中国历代医学名家对乳腺癌的描述和疾病名称的沿革二. 古代医家对乳癌病因病机的探索《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邪气侵袭人体,是乘正气之虚而入的中医学关于乳岩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现分述如下:外因:《内经--九针记篇》:四时八风之容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提出了六淫外邪(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停留经络而成瘤病的病理机制特别乳腺肿瘤,多因肝经不畅,外邪侵袭所致 《诸病源候论--石痈》中提到:有于下乳者,其经虚,风寒之气客之,则血涩结,......无大热,但结核如石 说明乳岩亦有外来因素“风寒之气”是致病的机制外邪乘虚入内,结聚于乳络,阻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痰浊内生,积久成形,乳岩遂成 而炎性乳癌多为火毒之邪所致,故见红、肿、热、痛;乳头湿疹样癌或多由湿邪所致,表现为浸淫、糜烂、渗出、溃疡等症候内因:凡病皆有正气虚弱的一面乳癌的发生尤其是如此在《医学汇编--乳岩附论》中指出“正气虚则为岩 又如《外科秘录》:盖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正不能拒,故六淫所伤,伤于气血亏虚也,七情所伤,伤于气血之乏也。
这一论述中也强调了精神因素致病的因果关系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人皆有七情之变,如在正常生理耐受限度下则不会致癌,但若突然、强烈、长期承受精神刺激或生活环境变化导致的精神压力,超过个体生理调节范围,便会引起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常,冲任(冲脉任脉)损伤而发为乳岩 正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 所说: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逆,遂成隐核...名曰乳岩这里所说包括现代的乳腺疾病:纤维瘤、乳腺增生和乳腺囊肿其人如劳倦内伤或饮食内伤,或致气血生化不足,阴精失养,阳精无奉,肾气疲惫,无以灌养冲任,冲任失调而生乳岩;或睥失健运,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留于中焦,滞于隔间,生湿聚痰,结于乳络则可变生乳岩 名医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在《类证治裁》亦有:痰核专由痰结深固而成此乃后天失养,正气虚衰所致此论具体地阐述了痰在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的重要因素薛己、张介宾则强调毒邪蕴结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 《薛氏医案》记有:盖其形岩凸似岩穴也,最毒、慎之此“最毒”之见解,足以说明此非一般之毒,实为寒毒起因 《景岳全书》写道:乳岩肿痛热甚,热毒有余者,宜以连翘金贝煎沿之,甚妙。
是为气机郁久化火成毒,以致热毒壅盛,瘀毒内结而致乳岩也这段详尽地描述了乳腺癌晚期由寒转热的变化过程故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致病的决定因素如正气不足、七情内伤、或劳倦或饮食所伤,肝气郁结,脾失运化,冲任失调,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乳络阻塞,气血瘀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成乳岩这是历代中医名家对乳腺癌所做的辨证可以清楚地知道乳腺癌的起因就是因寒而起,晚期虚寒转热,是为不治三. 古代对于乳腺癌的辨证施治本病的施治,历代中医文献均有大量记载从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到生活调护,治疗禁忘等,内容丰常丰富这里我们只能做个大概的了解1、疏肝理气此法为乳岩基本治法,着重疏肝理气,再结合临床辩证,其治法有一定效果正如余听鸿《外科医案汇编·乳胁腋肋部附论》中十分精确地指出:若治乳从一气字著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阴生阳长,气旺流通,血亦随之而生,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此一述精辟地阐释了气(中气、元气)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决定性作用2、清热解毒今人常用之法,但古人颇有大忌,尤于清代以前文献中常常见:若误用攻法,危殆迫矣(见《女科撮要·乳痈乳岩》 ) ; 今即故虚而成岩,复见岩如败毒,不已虚而虚乎?(见《青书秘诀》 ) ; 切忌攻击解毒,致伤元气,以速其亡(见《类证治裁·乳症论治》 )。
此实为晚期乳癌(包括转移癌) ,正气亏虚之大忌马培之著《马培之外科医案》亦提出:(乳岩病)阳和汤断不可服,服之是速其溃也,溃则百无一生这就明确地解释了壮阳类的中药对乳腺癌的巨大危害,用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就是此一类药大量地滋生雌激素,促进了肿瘤的发展,导致不治而亡3、补气扶正益血对乳岩病久,或年老体弱(非癌疾病) ,或后期局部溃破,正气亏虚者,是为“气血必耗,惟以归脾、逍遥、人参养荣无间调之...” (见《医疏之》 )或“气血虚也,易十全大补汤...” (见《外科大成·乳岩》 ) 见虚可补也补可大补元气,可大补气血,可滋阴补肾,更可攻补兼施!法无常法矣这里我们注意一下,可以滋阴补肾,决不可壮阳补肾!这是现代决大多数庸医不懂祖宗的规矩,置人于死地的恶行四、生活调护古代医家均非常重视生活调护在乳岩治疗中的重要性吴谦认为:若患者果能清心涤虑,静养调理庶可施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朱震亨亦云:如于始生之际,便能消释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后施之治法,亦有可安之理《格致余论》 阐述了对于乳腺癌后期康复应该静心调养,不可心浮气躁也不可过量运动,亏损元气结尾,中国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验和研究,对乳腺癌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出一套较为系统的中医乳腺癌学术理论,为现代中医乳腺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只可惜知者甚少我们今天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明白古代是怎么看待乳腺癌的,乳腺癌在古代虽然列为四症之一,但现代检查技术的提高,患者几乎的是早期,即使按照祖宗的路子走,只要得法,依然是有长期生存的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