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秦汉农业生产的读书笔记.doc
4页先秦秦汉农业生产的读书笔记一、土地的开垦 这一时期内土地的开垦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扩大究其原因,首先,西汉王朝长达二百余年的稳固统治为这一时期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西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土地的开垦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贴纸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许多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相继修建,都极大的促进了土地的开垦 西汉时期土地开垦最充分的地区是关中和关东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时期这一区域的农业继承前代继续发展,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平帝时,关中所在的司隶地区占全国耕地的 11.22%,关东地区的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豫州占 49.39% 先说关中地区,作为西汉政府统治的政治核心,西汉政府对这一地区地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条件 首先的是移民政策高祖九年(197BC) ,刘邦听从娄敬 的建议,徙战国是六国贵族之后等豪家大族十余万口到关中,开始向关中徙民,后来又建立了徙陵制度,把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迁于诸陵大量高赀富人的涌入充实了关中地区的人口,也给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增长点 另外还表现在首先在这一地区推广新的技术。
最典型的就是代田法的推广,并推广先进的农具和耕作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二牛三人的牛耕法对于缺乏耕牛的小农,赵过则教他们以人挽犁使耕作效率大幅提高他还创耧车,加快了播种速度同时,从两汉出土的文物来看,这一时期关中地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西汉统治者也曾多次下诏,减轻农民的负担相应的,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也较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 再说关东地区西汉时期关东地区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文献多有记载:《史记•货殖列传 》说三河地区“ 土地小狭,民人众”;邹、鲁 “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重 ”等等关东地区的土地开垦率在全国是最高的,占全国总耕地的 50%左右基本上可以说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地区 巴蜀地区也是西汉时期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土地开垦比较充分这主要得利于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另外地处西南,战乱影响不大等也有一定的影响西汉政府的流民就食政策,为这一地区补充了劳动力 到了东汉,情况则有所变化东汉二百余年间,经济一直未达到西汉那样的繁荣程度,无论是户口数还是垦田数,都远逊于西汉平帝时而其中经济衰退最明显的是关中和西北地区。
东汉定都于洛阳,朝廷对关中地区不再像西汉那样刻意扶持,使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失去了优势东汉对西北地区也基本采取了放弃的态度,放任于羌人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A.D)司隶地区人口比西汉平帝是减少一半以上,占全国耕地的比例减少了43.14%,西北地区衰退更加严重,最多的地区人口减少 80% 在全国垦田数下降的大背景下,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垦田数却呈现了一种上升的态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北方地区屡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害,一些人开始向自然资源丰富的前开发的南方地区迁徙这些人有些是自发的,有些则是政府组织的另一方面,一些在南方任职的循吏,致力发展经济,带领当地人民改进农具,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为这一地区的土地开垦作出了贡献总之,西汉时期土地开垦最为充分的是关东地区关中地区因为政治地位的特殊性,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巴蜀地区则依靠自然条件和水利的兴修成为当时富裕的地区南方则延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情况东汉时期,北方经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衰退,关中和西北的衰退最为明显关东地区在绝对数量上有所减少,但相对数量保持了稳定,仍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而南方的发展则已经开始起步经济中心的转移已经开始��二、水利和生产技术: 西汉时期,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主要集中在汉武帝时期。
在关中地区修筑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另外还在汝南、九江等引淮水,泰山下引汶水溉田 生产技术的进步,首先体现在铁器和牛耕的发展上秦至东汉前期、中期,我国基本上仍处于锸、犁并用而以锸为主时期,亦即由锄、锸耕向犁耕过渡时期东汉后期或魏晋南北朝,北方中原地区始进入牛耕时代南方进入牛耕时代的时间,还要晚一些《吕氏春秋》、《汜胜之书》等所说的先进耕作制度只是农学家的提倡,它或已在部分地区、部分农民中付之实践(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农业先进地区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升华),但远未在全国(或者在北方)普遍推广但这依然体现出了巨大的进步 西汉中期,汉武帝施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立铁管 49 处覆盖全国郡县总数的 39%而东汉时覆盖面积又有扩大比如《汉书》中记载的铁管多数在北方,南方只有三处,而《后汉书》中的记载,南方已经增加到了七处汉代铁管设立的增多也可以反映出铁器的推广,以至于形成了“铁器,民之大用也 ”的观念秦汉时的冶铁记述较前代也有很大的进步炼铁技术和热处理技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铁农具的制造技术也有提高从而提高了农具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东汉末年,牛耕在中国北方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推广,在南方,也有了一定的推广。
牛耕的方法发明于春秋时期,但是推广经历的相当长的时间到西汉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回复和发展,牛耕的方法才逐步推广开来赵过在北方推广代田法和牛耕法赵过的牛耕法主要是二牛抬杠法,这在当时是先进的方法赵过还推广了以人挽犁地方法,以解决小户农民耕牛不足的问题这种方法后来还推广到边郡此后,汉朝政府将推广牛耕作为一项国策经常见到赐民牛、犁的记载重视耕牛、保护耕牛的观念也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史记•律书》 记载: “牛者,耕植种万物也 ”法律严禁杀牛,违者受重罚 ��东汉时期,国家更加重视普及牛耕一些循吏也把牛耕的办法推广到南方和边疆其中以东汉初年的王景和任延最为著名这一时期牛耕的推广有两个特点:第一、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继续推广,已经基本普及第二、以黄河中下游和关中地区为基地,向北、西、南等方向扩散状推广其中,西北在西汉时就已经开始推广,而南方,到东汉末,长江以北地区到东汉末已经使用较多�� 其次还体现在农具种类较前代有所增加耕地的工具除了畜力犁外,普遍的使用手工工具镢和锸整地复种的工具,耰和耙的使用更加广泛,江陵凤凰山汉墓中出土了持耰佣播种工具,迟至西汉中期出现了畜力耧犁,最主要的是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的速度和质量。
锄的形制与战国时期变化不大,到东汉时出现了曲柄弯锄收割工具,出现了钩镰,到东汉时使用逐渐增多谷物加工工具除了枷外,西汉时还出现了扬谷工具——风车并且先后出现了谷物得粉碎工具:践碓、畜力碓和水力碓谷物加工的另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石转磨的推广另外,迟至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型的畜力磨谷物的储存方面,汉代的储存器也有发展 东汉耧播在北方推广较快,但仍未全面普及汉代敦煌一带是屯田区,敦煌与居延的距离也较近赵过的代田法曾推广到居延,但其推广的耧车却未推广到敦煌史载:汉魏时,皇甫隆为敦煌郡守,“初,敦煌不甚晓田,常灌溉 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又不晓作耧犁……隆到,教作耧犁”东汉南方的播种方法仍是点播与撒播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播种图就是 1 人挥锄挖地 2 人弯腰点种四川德阳出土的东汉播种、收获画像砖,就是 2 人站立撒播,4 人挥镰割��西汉中期后,全铁犁开始大量出现破土力强,适合深耕从形制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为三角形,上面突起下面扁平,前低后高第二种为近似长方形,前锋为钝角,后面稍大于前锋,两面突起第三类为带翼犁,两面稍微突起,两翼向后伸长,前端和两侧有比较明显的尖和刃 另外,这一时期的农学思想也有所发展。
两汉的农书颇多,留存下来的有西汉的《氾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氾胜之书》总结了长期以来忒别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经验,并容进了氾胜之本人在农业方面取得的突破内容包括耕作原则、作物栽培理论等内容《四民月令》以“月令”的形式记录了洛阳地区一个世家大族一年的各种活动,大部分与农业生产有关所以人们历来把他看做是一部农书��三、北方精耕细作农业的基本形成与新的农业经验的总结 首先是形成的原因北方众多的人口为精耕细作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冶铁业的发展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而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传统模式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氾胜之书》地出现具体的体现是作物栽培基本原理的确立,以及代田法、区田法两种技术的产生 《氾胜之书》提出了栽培作物的整体原则,即趣时合土等六大原则 当时,已经普遍认识到多施粪肥对改良土壤的作用,并且西汉时已经出现了分期施肥,将肥料分为基肥、种肥、追肥等分期使用基肥地方法主要有漫撒法和穴施法种肥即用粪拌合种子下种,主要供给种子发芽出苗时所需要的养分,也可以起到防虫耐旱的作用追肥主要是为了供给作物生长后期所需要的养分当时,对各种作物的播种期和播种量也掌握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且掌握了撒播、点播和条播等不同的播种方法,以具体情况区分使用。
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经验如溲种时用附子等浸渍种子,谷物储藏时种子与艾草放在一起等 秦汉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轮作复种的记载 《氾胜之书》载:“禾收,区种” ,显然是种冬小麦东汉时已经出现了禾麦两年三熟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间作套种和混种 《氾胜之书》记载的最重要的生产方法莫过于代田法和区田法 代田法:在一亩地上开三条畎,即三条沟每条深一尺宽一尺沟常委汉代一亩的长度,240 步沟与沟之间是垄,也宽一尺在沟中播种,苗长叶后,开始除第一遍草,并铲除垄上的土陪到苗的根部这样经过多次除草,到盛夏时,垄土就全部赔到了沟里,使畎垄易位,故称“代田法” 而区田法的布田方法主要有条形和方形两种,根据地形和土壤的质量区分使用 当然,对于这两种方法的普及程度,也不应该估计过高 东汉末的崔 实 也只是说“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从上引《政论》看,他对代田法似乎也不甚了解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测:赵过以后,多数地区仍旧还是缦田撒播从后世的经验看,区田法也都是在发生牛疫或旱灾时用以济时救灾换言之,区种法的出现,除个别地方在灾害之年曾用于救灾济困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并未产生多大影响 另外,有不少迹象表明,当时大多数农民的耕作仍较粗放.例如休耕制度,汉代史籍提到休耕制度者虽仅见《汜胜之书》:“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 ,但北魏实行均田制时仍有休耕情况。
由此逆推,汉代北方多数虽已实行连作,但休耕的情况仍然存在��四、两汉主要的农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 汉代的主要农作物:粟、麦、菽、稻、麻汉代的粟也称作禾即今天北方人俗称的小米是两汉时期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到汉代已出现很多品种麦是大麦、小麦的总称此时已分有春小麦和冬小麦菽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就是今天说的大豆到秦汉时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使用方法上主要是做成豆饭和羹,也开始向副食品方面发展水稻在汉代又称禾余,现代稻科的三大品种在汉代都已经出现秦汉时期,稻的种植主要在长江流域及以南而在北方,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秦汉时期在南方地区还出现了双季稻黍即现代人俗称的黄米分为不同的品种一部分作为马的饲料,而一部分可以作为人的粮食麻是麻类的总称,分雌雄两种雄麻颈部的韧皮可以作为纺织原料,而雌麻的籽可以食用 汉代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进步种类也比前代增加很多有些作物还出现了大面积栽培得记录燃料作物有蓝、地黄、卮、茜等张骞出西域后,带来了一些西域的物种,比如胡麻苜蓿等其中苜蓿还出现了大面积栽培的记录汉代干着的种植范围也有所扩展已经从岭南扩展到今天的湖北地区秦汉时期,蜀汉地区的茶叶已经成为全国的中心,饮茶迟至东汉已十分流行。
秦汉畜牧业的基本范围:长城以北和西域地区的植被以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为主,适合各种牲畜生长,因此,这个地区成为单一畜牧业或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区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包括农园、果园、菜圃在内的农业植被居于优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