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中“月”的意象课件.ppt
20页古诗中“月”的意象,耒阳一中:萧辉,月亮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月”的意象,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着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人,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然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四、展示广阔情怀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或者寓情于景,这两个词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称赞:“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情景交融!”可在自己的作文中,有些同学就不知道如何情景交融了,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有物没人、有景没情。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的结合物”意境的这一形象特征,用中国的说法就叫“情景交融”情景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多,有先景后情,有先情后景,有景中寓情,有情中带景等等优秀的情景交融之作,能构成一种富有魅力的审美境界在艺术创作过程,情和景是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有机地溶合在一起,缺少了任何一方面,就不成其为艺术了例如,一位考生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短短二三十个字,便把自己内心的惆怅勾勒得细腻逼真同时,也巧设悬念,让读者产生了读下去的愿望结尾时,作者又是这样来写景的:“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同是写雨,现在却成了“母亲的双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雨没有变,变化了的是作者的内心感受故乡的月色 午夜梦回,一轮清朗的圆月挂在我窗前枕着如水的月光,思乡的惆怅油然而生。
故乡远在三千里外,远在渐长渐多的白发以外,却常常吟着婉约的诗词走进我缠绵的思绪,带我逡巡在熟稔的乡村小路,划着乌篷船把我交到母亲温暖的怀中,再顺着眼角的泪滴爬满腮边 故乡的月色是洁白明亮的,孩子们在朗朗的月光下玩捉迷藏、丢手绢、娶新娘的游戏,纯真欢乐的笑声传得老远老远直到玩累了,疲乏了,才被焦灼的母亲找回去,沉入甜美的梦乡恍惚中传来几声狗叫,刹时划破了深夜的宁静胆大的隔窗窥视,只有彩云追月;胆小的钻进被窝,敛声屏气紧闭了双眼一阵骚乱后,叫声渐稀,小村遂又恢复了幽静夜晚依旧神秘,月色依旧清亮就在那些温馨的月光下,母亲喜欢摇着蒲扇,坐在屋前古老的石拱桥上,边纳凉边给我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母亲的故事津津有味,混着河上的夜雾,掺着水草的清香和闪烁的萤火,伴着叮叮咚咚琴韵悠扬的流水声,总是令我神往,让我难忘 唯有我穿上水兵服,满揣着豪情与壮志当兵走的那个清晨,天上是凄清模糊的月亮,就像苦楝树下母亲忧郁惆怅的脸,永远定格在我心上 静静的,一切都那么静月亮已从容地穿梭在白莲花般的云朵中今夜我乘故乡月色航行在记忆中的小村,尝一尝家酿的糯米酒,亲一亲院中的栀子花,让茅屋的灯火明亮我的眼,让母亲的慈颜温暖我的心。
今夜我所有的情感都随故乡月色向家流去 月亮作证故乡的月色 庄 园 常在防盗网间滤过月影的夜晚忆起故乡的月色 故乡多山分散的乡村错落于小盆地的四周和山间,小村之间绿树掩映,古老的民居似与竹与木共生,展示出一种自然、和谐、宁静的景象 每逢望日之夜,群星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羞涩地躲闪着;远近山峦在月色朦胧中呈现出一派墨绿;隐约可见的邻村偶尔传来几句人声犬吠,使人在静谧和清冷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如水的月光,洒在池面,洒在庭前,洒在衣裳,洒满空间人在其间,仿佛溶入了月光之中因了那静,生命充满了自由之美;因了那光,生活的压力与尘世的烦恼被消解,被稀释那诗意般的感受即便是一瞬,却因了不能忘怀而变得永恒尝在春夜,在小镇看完露天电影,踏着缓慢的步子回家淡淡的月光洒在地上,伴和着清新的空气,给人以一种特别舒适和谐的感觉故乡的山本来是多而不奇,高而不险可是,春夜的薄雾在月色中给群山拉上一块乳白色的帷幕,使山峰有如汪洋大海中的岛屿,觉着比原有的印象高得多,远得多展现在眼前的,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这夜,这月色,浸透着难以言表的美!回家的路,我觉得太近了为了春夜的留恋和欣赏,我的脚步放得不能再慢。
在要敲门之前,仍久久地伫立在门前的石阶上,享受春夜月色之美 尝在夏日的月夜,三两同窗从邻村来,置竹椅小几于池塘边,纳凉,赏月,沏茶,聊天池塘种满了莲藕,茂盛的藕叶争先恐后地展示其巨大的叶盖,严严实实地遮住水面我们虽因此不能领略“静影沉璧”之美,但每一片藕叶中心的水珠在月光下有如晶莹的宝石争奇斗艳偶尔有几句蛙声虫鸣加入我们的倾谈,组成一曲轻轻的背景音乐其时其地,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几近道家“物我两忘”的境界 ,多年以后的今天,虽在月夜,城市中附庸风雅的人造灯光,似在月光下竞相典卖杂乱、破碎和烦扰之中,自然的月色荡然无存,使人不禁生怅然若失之感慨!那记忆中故乡的月色之美则更令我心往神驰 然而自然的月色之美,乃目遇之而心得之,是主观心态与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倘若没有淡泊、宁静的心境,虽然故乡的月光依旧,而人却因了世俗功利诸因素再也不能在那乡间的小路上悠然漫步,又怎能领略到昔日感受过的月色之美?,柏拉图说,灵魂可能在美好的地方居住过随着人的物欲膨胀,灵魂离开了它的故乡灵魂离故乡越来越远,它就会因怀念故乡而不断地陷入痛苦之中,人与美感因此无缘 物欲与美感竟不能两全,造物是多么地捉弄人! 可见要领略故乡的月色之美,不仅是人要回到故乡,更重要的是要让灵魂回到它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