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oc
16页建设水保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祁忠惠 1 袁新兴2(礼县水土保持局,甘肃礼县742200)[关键词]:水土保持;持续发展;问题思考;甘肃礼县[摘 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完全依赖于水、土这一根本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的一大“公害”,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礼县是一个国列贫困县,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有效开展水土保持,不仅是保障农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礼县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礼县是一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滑坡泥石流集中爆发区之一,不仅形式多样,类型复杂,而且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危害强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制约着礼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礼县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对礼县水土保持现状深刻剖析和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礼县实际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对策,进而促进礼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礼县水土保持现状1.1 礼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礼县地处甘肃东南部,位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总面积4299.92km2,境内山大沟深,土薄石多,地形地貌复杂据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037.92 km2,占总面积的70.7%,平均年侵蚀模数3975t/km2,年侵蚀总量达1700多万t,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之一,面积广,危害大1.1.1 土壤肥力减退,农业生产受制于天全县共有坡耕地面积82813.33 hm2,坡度一般在15°以上,最大的在45°左右,这些耕地每遇大雨暴雨,便发生强烈的水土流失,形成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破坏地力、损失耕地,减少土壤据测算,坡耕地每年损失土壤5万t,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降低粮食生产广种薄收,一遇干旱几乎颗粒无收,山区群众“靠天吃饭”1.1.2 灌区水库淤积,西汉水河床逐年抬高礼县红河水库、苗河水库灌溉着1333.33 多hm2良田,对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水库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大量的泥沙淤积水库,蓄水能力大大减弱,渠道淤泥阻塞,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并且每到夏季,暴雨相连,泥沙俱下倾于西汉水,冲毁河堤、淹殁良田,逐使西汉水河床逐年抬高。
刘家沟流域的下游环绕礼县城,由于长期泥沙淤积,河床现已高出礼县城中心地带18.8m,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县城5万多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1.3 滑坡泥石流频发,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全县4630条泥石流沟,发生灾害性较大的就有20多次其中,1959年刘家沟流域及其5个乡泥石流泛滥,共有244人伤亡,4万多亩田被冲毁,冲埋各种牲畜598头(只),粮食129万g,毁坏房屋2310多间,水磨12座,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1984年7月,刘家沟泥石流决堤冲入县城,伤亡多人,300多间房屋被毁,道路通讯中断,各种财产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江口乡的茨坝村,过去曾是背依青山,面迎汉水,一派生机勃勃景象,1959年8月,景林沟泥石流泛滥,昔日的风貌荡然无存,变成了现在的一片乱石河滩1.1.4 生态环境恶化,干旱现象异常频繁由于境内林草覆盖率小,地表蓄水能力不断降低,小区气候失调,造成全县十年九旱现象1997年是礼县连续七年干旱中最为严重的一年,全年四季干旱相连,降雨较正常年景下降49%,月极端最高气温达35.5°,持续一个多月在高温干旱袭击下,全县88.2%的农作物受灾,因灾减产粮食7489.31万g,172.51万株经济果树被晒死,258条小河断流,764条小溪,2342个山泉干涸,14.76万人,5.2659万头大家畜饮水发生了困难,县内因干旱出现了水荒,多年来的连续干旱,给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2 礼县水土保持取得的成效礼县自1989年被列入长江上游重点治理区后,历届县委、县政府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三苦精神和四实作风,开展了系统有序的治理,谱写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辉煌篇章二十年来,全县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5 km2其中坡改梯19566.67hm2,水保林35200hm2,经济林20586.67 hm2,种草20886.67 hm2,封禁40060 hm2,保土耕作26100 hm2,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4766座,新修田间公路559条,1357.21㎡通过二十年长治工程建设,使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了明显提高1.2.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治理,县境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初步减少60-80%,土壤侵蚀降低1-2个等级,全县径流模数由治理前的17.66万m/ km2下降到现在的10.88万m3/ km2,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3975t/ km2下降到了2096t/ km2,减沙效益达72.35%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保土蓄水能力大大增强1.2.2 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流域内基本建成了以薪炭林、用材林和地埂经济林为主的绿色防护工程,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6%提高到现在的25.1%。
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趋于合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大增强近年来,在连续遭受百年不遇大旱的情况下,治理区的农作物仍获丰收,显示出较强的蓄水抗旱效果1.2.3 粮食产量逐年稳定增加水土保持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的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据测算,粮食亩产由治理前的127 kg提高到264kg,人均产粮由248kg提高到412kg,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群众温饱得到了基本解决1.2.4 群众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在不同类型区按区域特点,以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积极培育水保产业,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林果基地,为治理区群众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来源,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00元增加到现在1378元,经济林果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2 礼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2.1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格局基本形成礼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始终把预防监督放到重要位置,依据水土保持“一法一例一办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配套法规、规定和办法,划分了水土保持“三区”(重点保持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成立了预防监督组织机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督管护网络,基本形成了以落实“三权、两费、一方案、三同时”制度为核心的执法监督工作体系。
据统计,近年全县共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54起,办理《水土保持方案许可证》137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8家,收缴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286万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614.56万元,建设了一批恢复治理工程使监督执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有效遏制了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2.2 水土保持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礼县充分利用当地山区资源优势,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水土保持产业基地,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的转化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实施“三地并用、五路兴林”的方略,全县累计栽植经济林21760 hm2,初步建成了西汉水上游13333.33 hm2苹果林带和下游6666.67 hm2的花椒林带,以及西南部2000 hm2的核桃基地,培育了区域性支柱产业,全县平均年产各类果2408.88万t,收入1204.44万元经济林果已成为礼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为礼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2.3 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全面建立礼县设有滑坡泥石流预警二级站,下设城关镇刘家沟、石桥镇大山沟两个滑坡泥石流预警点同时在各乡镇、村组分别建立了群测群防组织,将全县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的泥石流灾害点,全部列为群测群防重点区,制定了应急躲避方案,增强了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使滑坡泥石流灾害不断下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共成功预报3.2万m3滑坡一处,避免148人伤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41.75万元,并及时处理滑坡泥石流险情11处,保护了6694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385万元2.4 小流域综合治理整体成效明显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资源,通过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理、管护、开发、利用四位一体,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流域治理的路子全县有71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625 km2,并相继通过了达标验收礼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县,同时,冰凌沟、四方沟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2.5 形成一整套成功的治理经验在多年的治理工作中,礼县积累和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即“十环连动”战略一是宣传发动全县把大抓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保意识作为搞好工作的前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文艺演出、专栏标语、出动宣传车辆及各种会议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大办水保的强烈意识二是行政推动礼县各级党政组织始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主旋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大事大议、大事大办、常抓不懈,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举措。
特别在每年夏季坡改梯建设中,县、乡、村三级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网络和领导体系,推行“四集中”、“五统一”的工作方略,开展整乡联村大会战,进行连片规模治理,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的深入开展三是政策调动多年来,礼县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了政治、经济双向激励措施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有效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创造性和治理积极性四是示范带动抓点示范,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是礼县水土保持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多年来,不同程度的抓出了一批品位高、质量好、规模大的精品工程,起到了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五是效益驱动经过多年的治理,治理区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流域内大多数的群众得到了稳定脱贫,不少农户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水土保持给礼县山区的广大群众带来了利益、实惠和希望事实教育了群众,增强了群众投入治理的自觉性六是机制启动县上把水土保持工作引入了竞争机制制定了“大干大支持,小干不支持,不干要追究政治、经济责任”的择优扶持原则对“四荒”资源实行拍卖、承包、租赁,并允许继承和转让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能人大户,对“四荒”资源进行开发治理,加快了治理步伐七是龙头拉动在不同类型区分别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流域一品的产业基地,如永兴成立的果业开发公司,把苹果保鲜贮藏,营运经销相结合,促进了苹果产业的深层次开发。
寺沟流域的白金村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股份合作制模式,使面粉加工、饲料加工等小型企业得到较快发展,龙头企业起到了促销、增值和带动生产的作用八是市场牵动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大抓市场建设,拓宽流通渠道,让市场牵动龙头企业,带动商品基地,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一条龙生产体系九是部门联动在小流域治理中,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的原则,将项目部门联合起来,整合资金,共同治理,合力开发,形成了部门联合办水保的新格局十是服务助动在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水保部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无论从规划设计、施工指导、质量把关、工程验收、科技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优质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科学有效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