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doc
11页.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继亚当·斯密之后,卡尔·马克思系统研究了欧洲的劳工运动问题,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亚当·斯密观点的认识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己经开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在欧美主要国家,占据了统治地位,生产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己经在欧洲最兴旺的国家上升到首要地位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己经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考察社会和生产,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社会形态的开展看做是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宽广而精深,他从历史过程的角度论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开展中的作用,异化、雇佣劳动、剩余价值论和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贯穿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劳资关系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资本论?实质上就是劳资关系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研究最重要的奉献,是对阶级构造和阶级矛盾的分析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论根底之上,马克思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全而系统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展了解剖,提醒了劳资关系的实质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资关系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对立的社会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关系进展了详尽的论述劳资关系无论在过去和现在,都表达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关系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主要是立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上这样,马克思就从逻辑和历史的结合上,提醒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关系是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的实质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的根底2、劳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经济关系看,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家是资本的所有者,工人在劳动环境和劳动产品中被异化了,劳动力成为“最受摧残的商品〞[2]马克思通过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论述,对这种劳资关系的性质作了透彻的提醒3、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根底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
马克思的劳工运动理论强调阶级组织和阶级对抗,核心是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不可防止的崩溃,根本形式是暴力革命,终极目标是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自主劳动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根底,指出了工人运动的方向这就是通过无产者的组织进展暴力革命,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4、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是重要的革命策略原那么合法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反对卑斯麦政府“非常法〞的斗争中,具体制定了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议会内斗争与议会外斗争相结合的策略原那么在资本主义和平开展时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根据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善于识别统治阶级策略的转变,适时改变自己的斗争策略和手段5、关于工会运动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会是符合规律的、必然的现象工会对于组织工人阶级进展反资本家的日常斗争,对于消灭雇佣劳动制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会不仅要在各个民族国家内而且应该通过工会的国际联合把自己变成工人阶级的组织中心同时,马克思认为工会要与政党在政治斗争中协同动作,为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努力总之,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本质上是对抗性的劳动关系马克思的劳工运动理论提醒了劳工运动更为广泛的背景和更为深远的意义,将劳工运动视为剧烈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动因,其影响十分巨大。
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人仍然沿着这样的思路加以研究直到今天,这种研究还代表着劳动关系和集体谈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学派或一种研究方法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 〔1〕法国 ① 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和834年〕——法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 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英国:宪章运动〔1836年〕——英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德国: ①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 德国十一月革命中柏林工人起义〔1918-1919年〕根本上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任务,无产阶级力图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失败〔4〕俄国: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191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5〕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1905年〕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6〕中国:五四运动中的“六三运动〞〔1919年6月3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国际工人运动组织〔1〕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6年〕——马、恩建立于布鲁塞尔,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筹备建党起了重要的作用。
〔2〕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1847年底马、恩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3〕 第一国际〔1864-1872年〕成立于伦敦,原称“国际工人协会〞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无产阶级政权 〔1〕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2〕苏维埃俄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根底的社会主义国家〔3〕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中,在德国南部建立,很快被临时政府镇压〔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1〕苏俄——苏联 ①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 列宁:新经济政策:列尼和布党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奉献 ③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特点是:政治方面: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视。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否认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它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开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立取得重大成就但也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开展和政治体制改革〔2〕 中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大国际工会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工会联合会,简称世界工联,总部设在布拉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毕后成立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工会联合组织1945年9月至10月在巴黎召开了世界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世界工会联合会章程,选举了领导机关,正式建立了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工会联合会的建立,实现了世界各国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工会的广泛团结,但是由于其成份复杂,政治主张极不一样,从成立之时就潜伏着不稳定因素成立之后很快就有29个工会退出了世界工联东欧剧变后,东欧各国工会于1989年纷纷退出世界工联,前苏联工会也于1991年“冻结〞了与世界工联的关系,这股退会风涉及其它各大洲近年来,世界工联开展活动不多,据世界工联称,在某些国家开展了一些新会员 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简称国际自由工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和英国职工大会等一些西方工会组织宣布退出“世界工会联合会〞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工会组织。
1949年12月7日,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在伦敦宣告成立时共拥有4800万会员1996年6月,它已在全世界拥有包括136个国家的194个全国工会中心,会员人数达12651万国际自由工联根据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三个根本文件,即?章程?、?成立宣言?和?关于经济和社会要求的宣言?,宣称其根本宗旨是“面包、和平、自由〞国际自由工联内部始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在成立初期时英美工会争夺国际自由工联领导权和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亚、非、拉会员组织对国际自由工联政策的不满以及欧洲工会联合会的独立倾向世界劳工联合会,简称世界劳联是目前三大国际工会组织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其前身是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又称国际基督教工会联合会,成立于19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根本停顿活动战后,国际天主教工联重新恢复活动,并根据战后形势的开展,不断调整政策1968年10月,在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将国际天主教工联改名为世界劳工联合会,成为在组织上和行动上与教会别离的非宗教性的国际工会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是联合国所属的负责劳工事务的专门机构,1919年10月29日至11月29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宣布国际劳工组织成立。
1946年5月30日国际劳工组织同联合国达成协议,承受联合国领导该组织是联合国系统中惟一具有三方性机制的国际组织它的一切主要机构都由会员国的政府工人雇主三方代表组成,三方代表享有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地发表意见,独立地进展投票因此,各国和国际的工会组织都同它有密切的关系,各国工人代表均是该国最有代表性的工会组织负责人 世界工人运动大事记 1903年7月17日至8月10日,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场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的妇女和全国的纺织工业及服装工业的工人举行罢工 1910年8月26日至27日,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决定每年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堡举行武装起义,并获得胜利,史称“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1918年1月27日,芬兰爆发革命,建立革命政府 1919年3月2日至6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19年4月13日至5月11日,德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19年9月,美国钢铁工人罢工 1919年10月29日至11月29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宣布成立国际劳工组织 1920年6月19日,国际天主教会联合会成立 1921年7月3日,红色工会国际成立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12月31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3年5月21日,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成立 1923年10月,德国汉堡工人起义在德国革命中,萨克森和图林根建立了工人政权 192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926年5月,英国工人举行总罢工 1928年4月,印度孟买15万纺织工人大罢工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国工农兵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 1934年10月,西班牙工人举行反法西斯的总罢工和武装起义 1936年10月至11月,54个国家的42000人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抗战,保卫西班牙 1938年9月6日,拉丁美洲劳工联合会成立 1945年9月25日至10月8日,第一次世界工会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世界工会联合会成立 1947年9月22日至27日,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