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1从0到1的读后感范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54262542
  • 上传时间:2020-1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9.8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0到1的读后感范文 从0到1的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精心的从0到1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么做内容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应该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

      扯远了我们期待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知道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应该是:   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   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择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应该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终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一定是好的,也可以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能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么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可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的一部分,我必须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 ___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 ___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应该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

      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平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

      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 ___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

      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的改进,由于人们习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50-1970年的美国(明确乐观)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现在的中国(明确悲观)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的人生也可以参考这种划分年轻的时候,人会分成两类,对未来明确的乐观和不明确的乐观对未来明确的乐观的人成功率最高按我的理解就是理性下的早立志和积极的态度不明确的乐观,人可能会进行各种尝试,会分散一个人的精力,降低成功的机率,毕竟专注是成功的前提而很多人到中年的时候经常会面临明确的悲观和不明确的悲观明确的悲观人倾向于保守和储蓄,这对部分人来说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我认为这不是最优的选择。

      把未来变成明确乐观才是最好的,但这更需要人做出巨大的转变,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不明确的悲观,是将决定权交给老天这种状态其实我们也是所说的不理性状态所以,比较早的进入明确乐观的状态可以比较有效的提高成功的概率处于其他状态也需要尽可能变为明确乐观状态但我觉得有时候明确悲观,也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策略只需要调整好目标和心态毕竟被公认为成功的人只是少数当然幸福感是每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不是外人看来成功与否每个人的感受和衡量标准都是不一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细细读来,几乎所有观点都似曾相识,只是换成了彼得蒂尔的说法而已每个企业要获得成功都必须关注七个问题,特斯拉之所以成功便是它解决了这七个问题具有先进的技术,所有汽车公司都依赖它;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时机,获得巨额补贴;从高端电动跑车市场做起,垄断市场;拥有擅长技术和销售的团队;认真对待销售,打造完整的销售链;先行一步的优势,其领先地位将在未来的几年扩大;围绕富人想要显示出够“绿”的秘密打造出独特品牌针对他提到的中国复制,我的想法是,学习、继承、发扬,既可以满足阶段性的生存需要,又可以实现马斯洛理论的最高需求也只有在基础需要解决后,才有可能创新,继而形成垄断,得到超额垄断利润。

      同时书本身其实印证了作者在书中的观点:世界是由推销驱动的,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 【从0到1的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