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组_克莱因.ppt
12页精神分析发展之克莱因1、克莱因的生平简介2、克莱因的理论3、对克莱因的评价4、当代克莱因派的思想1900年前后她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艺术和历史,早年曾经希望学习医学.1914年她第一次接触到弗洛伊德的著作就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地兴趣.1917年接受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费伦茨的分析,并受其鼓励而立志从事儿童精神分析.1921年应亚伯拉罕邀请到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儿童治疗专家.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1924-1925年跟随亚伯拉罕学习精神分析.1925年应琼斯的邀请到伦敦讲学,并于次年移居伦敦,在伦敦精神分析学会一直工作到去世.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是对象关系学派的创建者她的学术大约分为三个时期:(1)1919-1932年,她用自己的游戏疗法进行儿童精神分析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和超我的早期出现进行了探索(2)1933-1945年,对于发生在生命第一年里的正常发展的危机理论进行了重新组织,发现了抑郁性心态和躁狂防御机制(3)1946-1960年,研究了出生三四个月的婴儿的发展,发现了偏执-分裂样心态克莱因的理论克莱因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她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所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
对象与对象的关系性欲羡嫉幻想心理机制对象部分对象内投整体对象内投好对象坏对象母亲乳房母亲整体形象好乳房好母亲坏乳房坏母亲自我部分自我整体自我好自我坏自我克莱因所说的对象是指外部的真实对象,或外部对象的内在心理表征,或儿童自身分离出去并被客体化的一部分.对象关系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方式,或者是”我”与”非我”之间的关系.对象和对象的关系她用心态取代阶段,意思是我们不是从阶段发展而来的,而是发展自两种心态: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性心态二者之间存在张力,所以,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不断从一种心态发展到另一种心态.克莱因的上述观点暗示了她所描述的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过度阶段,而是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包含了贯穿人的一生的对象关系.焦虑和防御.性欲克莱因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歧异,克莱因开辟自己的道路之处,在性欲方面表现得最为清晰.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欲关系到快乐,权利和恐惧. 在克莱因的框架中性欲关乎爱,破坏性和修复.男人和女人深深地关注自身的爱与恨能力之间的平衡,关注自身保持客体存活的能力,他们对好的事物和生命力的内部感受.羡嫉 克莱因指明羡嫉产生于受挫的原始的爱和钦慕,且不像贪婪那样具有强烈利比多成分,羡嫉中弥漫着死亡本能。
羡嫉是一种愤怒的感觉: 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所欲求的东西羡嫉的冲动是要去夺走它或毁坏它;更甚者,羡嫉意指只介于主体和某人之间的关系,且返回最早与母亲的排他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就拥有一种积极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征它不同于意识层面的幻想,克莱因称之为无意识幻想(unconscious phantasy)幻想心理机制1)投射是一种心理过程或幻想过程,藉此婴儿相信在现实里有某一客体具有某些婴儿本身感受的特质 2)内摄是婴儿从外在世界中所感知而后藉以放到他或她自身里面去的心理幻想 3)分裂指分离或隔开感受与自体各面向 4)投射认同婴儿试图防卫自身的另一方式是借着幻想过程把自己内在世界强加到所幻想的外在世界上然后再内化该个世界 5)内化一个人将外在世界的内射部份加以组织,并成为心理上有意义的架构 克莱因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内化项目:自我(ego)克莱因认为自我很早即有能力感觉到破坏和爱的力量,并藉由分裂、投射和内射等防卫方式来处理这两股力量因此,婴儿与最初客体(乳房)的关系是未来自我发展与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超我(superego)克莱因认为超我和恋亲情结是一起成长的,只是真实的罪恶感必须在恋亲情结结束后才会产生,时间差不多在 56 岁,年幼儿童的超我比较年长儿童的超我更严酷,她相信早期的超我产生的不是罪恶感而是恐惧感。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克莱因认为恋亲情结开始于出生后的几个月,到了性器期达到最高峰,约 3、4 岁她强调在恋亲情结这段期间,儿童保有对双亲正向情感的重要性内化与其他精神分析学者的冲突 理论上的争议: 1、关于性欲的解释 2、超我 3、俄狄浦斯情结 技术上的争议: 反移情的运用 虽然克莱因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架构,她始终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基本上奠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在一些方向上有所不同,这些歧异之处主要在于她相信:许多弗洛伊德的发现,事实上起源于比他所认为更早的阶段克莱因的理论思想萌发于她在临床工作上很深的投入,其理论的发展也和临床工作并行这种介于临床工作与理论思想之间的互动,对于许多欣赏并且重视其贡献的分析师而言,已被证实为非常有力的启示对克莱因的评价当代克莱因派的思想威尔弗雷德-比昂1、对克莱因后期的羡嫉的拓展2、对克莱因投射认同理论的拓展3、分析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