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行动.doc
12页第七章 社会行动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行动、策略和原则,理解社会行 动的介入目标和功能,掌握社会行动的介入方法和步骤教学重点:社会行动的含义、社会行动的介入方法教学难点:社会行动的假设社会行动虽缘起于资源、权力分配的不公,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变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在承认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在建制内对社会做有限度的改革目的是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资源,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改善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使社会更趋于公平、公正,消弭社会的隐患第一节 社会行动的含义一、社会行动的道德基础社会工作的主要社会价值是肯定人存在的价值,个人是社会最终的目的,因此个人的尊严是在社会之上的,社会的整体目标是服务于个人,发展个人潜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它认为个人不能适应社会是由于个人心理精神能力障碍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协助个人解决行动及心理问题既然社会工作是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不论采取何种工作模式的社会工作者,都应该相信当事人 (服务对象) 的意愿是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终极理由,这就是当事人自决的社会工作原则这一原则假定人是富有理性的,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
二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它认为个人不能适应社会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只有改变社会环境才能解决问题产生的根源当事人可能受制于社会环境而不能做出理智的抉择,因此社会环境的改造便是当事人自决的前提,在当事人不能自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是维护当事人的个人利益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制约了社区弱势群体的自觉和能动,外界影响和规定着个人的自由,只有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事人才可以自由地做出理智的选择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人自由的前提因此在一个问题社区,社会工作者采取家长式的介入,即为了当事人的利益在没有获得当事人的默许的情况下而干涉当事人的个人或社会环境是合法的、道德的二、社会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行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内生物就其本质而言,社会行动是代表社会少数人利益的社会改变方式,因此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等于表示或承认社会少数人进行社会行动没有理论基础,只有国家与社会不一致,社会的多元性得以确认,社会行动才有合法性,才有产生的土壤1.国家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相对分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将取代国家然而缺乏作为一个主持公平分配、再分配及协调各社群之间利益冲突的国家,社会将变得更加不平等,将会回复到如霍布斯所说的人与人的全面战争的原始状态;若国家取代社会,便是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将变成一个庞大而可能同时是死板的机器。
所谓公民权利的实行只是一句空话而已因此理想社会应该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各自独立以及彼此的互相制衡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阶级还原论,提出国家自主论,即国家是一个与经济分开的独立体系,政府官僚体系是有其本身理性的独立实体,国家或政府的利益可以异于资本家的利益,资本家与政府可以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利益集体,政府可以利用资本家为其利益服务;同理,政府可以为了资本家集团利益而削弱资本家的利益权力绝大部分资产阶级学者都持国家与资本家集团互相独立的理论,因此只有在一个独立于资本家的政府里,社会行动所服务的非主流群体的利益才有机会得到政府和社会主流群体的正视在此分析框架的视阈内,作为一个超乎各阶级利益集团的体系,独立政府有理由有条件使用所拥有的强制力量,强迫社会各集团各阶层的人群服从它的决定因此,社会行动作为一种争取权力即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方式,便有一个可以发挥它的影响的制度场所2.多元化社会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价值都可以共生共存,当然不同的社会会产生不同的主流社群、边缘社群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但是如果只是肯定某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价值,那么其他的非主流的社群及其思想便会受到排斥。
在这样一种制度环境下,代表和反映非主流社群的社会行动的理论及实践就很难出现在多元化社会里,国家权力掌握在各类精英手里,但没有哪一类精英集团可以垄断国家的全部主权,虽然也存在精英集团对公民的压迫,但这种压迫是多元中心集团造成的在这种社会里,社会的不同利益群体应该组成不同的社群,它们互相制衡、互动搏弈,最终达成权力的均势,各自的利益得到保障3.自主性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自主性社群产生的前提社会独立于国家的制度安排为不同社群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从而免受来自国家的政治压制政治与社会的分离也表明并不是所有的社群都可以依附于政治组织的,因为一些边缘社群与政治组织所代表的人群的思想之间有所冲突政治组织,尤其是政党,为了获得普遍的支持,其政纲必然趋向中性和大众化,迎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及意见,因此个别利益或少数社群便不一定成为政治组织赖以生存的力量三、社会行动产生的现实基础1.社会上存在着被压迫的少数群体由于先赋条件和后天际遇的差异,尤其是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公平,必然产生一部分在资源、地位及权力分配方面处于劣势的人群他们生活窘迫,处境艰难而与之相对的当权者、富人却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过着奢侈体面的生活。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实使弱势群体感受到自己被压迫、被剥削,从而产生反抗的意识,体悟出只有组织起来,向当权者施压,才能争取问题的解决,才能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逆来顺受只能使自己的处境越来越糟因此,社会行动以其为无权无势的群众提供抒发不满、抗拒压迫、改变现状的可行途径而深受低下层群众的欢迎2.个人自由及人权受到保障在一个专制独裁的社会里,即使存在着大量的弱势群体,即使社会的权力结构不合理程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使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程度无以复加,社会行动也难以产生,因为当权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是不允许社会行动出现的只有在一个尊重个人自由和人权的民主国家,弱势群体才可以通过社会行动表达心中的不满因为这样的国家视人的自由和人权为最宝贵的东西,在它看来,人民是主人,是委托人,政府及其官员是公仆,是为人民办事的被委托人3.拥有自由的新闻媒介拥有自由的新闻媒介是民主国家的重要条件和标志新闻媒介拥有巨大的权利和能量,被称为继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之后的其所制造的舆论以其特有的道德评价褒贬世间的万物,引导着人们的视线,制造着喜悦和哀伤、高兴和愤怒,调节着人们的情绪对丑陋事件的曝光及抨击会激发人们捍卫公理正义,会引起万众的谴责和抗议;对弱势人群苦难的报道,会招来无数的援助之手,掀起巨大的抗议浪潮。
不论是对公义的弘扬,还是对罪恶的鞭挞;不论是对强者的谴责,还是为弱者的呐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权者构成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遵纪守法,尊重人权,按人民的意愿行使自己的职权新闻媒介无孔不入,任何罪恶最终都难逃舆论的法网没有自由的新闻媒介制造舆论,社会行动难以兴起;没有自由的新闻媒介的声援支持,社会行动难以成功社会行动多数发生在拥有自由的新闻媒介的民主国家 4.群众缺乏政治参与渠道就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而言,它既是精英政治,也是大众政治 (议会政治)精英政治是指政府由一群精英所管制,无数的委员会都由政府首脑委任的中上层人士组成,普通群众根本没有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机构,群众有不满或有要求时,完全没有途径在政府的架构之下去表达和争取香港学者王卓祺在《社会行动与香港》一书中指出,缺乏了正式参与的渠道,普通群众的不满必然以社会行动的冲突形式宣泄议会政治就是政府由群众选举出来的议员或代表来管治按道理讲,实行议会政治后,政府参与的途径向群众敞开了,群众有更多的渠道影响政府的决策,所以社会行动很容易被吸纳入建制内,成为弱势人群改变和影响社会的合法手段,群众可以依靠选出的议员在议会内、在建制内争取利益,解决问题,根本用不着上街示威。
事实上情况刚好与之相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行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势头原因是议会政治只是政府全面开放参与途径的象征,其实群众的参与途径仍然有限议会政治大都是通过正当的轮流坐庄实现的,议员不是根据民意而是根据政党的需要做出取舍的因此,议会政治并没有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参与机会,也没能在建制内解决问题,争取更多的权益为争取和保障本身的利益,群众仍需要采用建制以外的抗争行动议会政治或政党政治不能取代社会行动,社会行动仍然在建制以外发挥很大的影响力5.社会和政府的宽容一个开明的社会肯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正统和异端之分,只有主流和支流之别任何一种思想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都有一些拥护者、追随者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有了思想的合法性,在其指导下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行动也就有了依托从终极意义上讲,一个社会只有两种思想 (肯定和否定现存社会制度)、两种文化 (封闭或开放)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既有优点,亦有缺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社会制度的反功能,比一味的歌功颂德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社会批判思想从另一个角度为社会的发展开出了一剂良方良药苦口利于病功能主义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冲突主义方便于社会的变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更符合进化的规律。
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讲,对支流文化或外来文化持何种态度,是排斥还是包容,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速度、未来的命运举足轻重专制主义只能使自己在未来的社会变迁中因缺乏变异的基因而走进历史的死胡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多元主义不管面对怎样的生存环境,都能因基因物种的多样性,几乎不费任何代价便可以实现再造再生在包容的文化环境里各种思想共生共存,取长补短,表面上看纷然杂陈,实则是生机盎然、活而不乱,在这现象背后有一种观念作支撑,那就是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信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都是人们做出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四、社会行动的本质社会行动虽缘起于资源、权力分配的不公,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变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在承认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在建制内对社会作有限度的改革目的是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资源,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改善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使社会更趋于公平、公正,消弭社会的隐患社会行动不同于社会运动社会行动没有一套清晰的意识形态,亦没有广泛的动员它的影响是短暂的、有限度的;而社会运动则是深远的、持久的,社会运动的结果可能引发一场地覆天翻的革命,社会行动则只能带来社会的局部改变社会行动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参与过程。
若无群众的主动参与,或群众没有感受到问题的存在,或没有不满的情绪,光靠几个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动员与策划,要组织社会行动是不大可能的即使一时侥幸,制造了社会行动,但它注定也是短命的、无结果的五、社会行动的案主社会行动的案主是社会上的低下层群体,他们属于社会边缘人群,无权无势,拥有较少的资源,权力及地位,常受到来自富人、政府官僚等有权有势者不公正的压迫、剥削,备受社会其他阶层人士的忽视,得不到社会的适当关注社会行动的案主可以是同住在同一个贫穷的、面临着相同的环境问题及受到政策不公平对待的地理社区的边缘群体,也可以是住在不同地理社区但有着共同遭遇及境况的功能社区的人群这些案主通常认为自己是无权无势的群体,对时下的境况感到无奈无助,更缺乏争取自身权益的资源社会行动就是去组织这些无权无势的人,改变他们的无助心态,强化他们改变现状的权利社区权力精英往往是社会行动所针对的目标,不属于案主系统案主的角色被认为既是不良制度、不良系统下的牺牲者或受害人,也是社会行动的受益人六、社会行动的基本假设社会行动假定社区内有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他们同当权者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冲突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当权者对贫困群体的了解及关注不够,也可能是彼此缺乏交流沟通,致使各自的需要未能充分反映,或者是存在着资源及决策分配的不公平。
这些利益冲突反映了弱势群体的利益未被重视及受到不公正的剥削,社会上出现了不公平合理的制度和政策由于利益的不可调和,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弃权利,所以,冲突或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