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docx
11页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汤永胜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人性的差别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孔子适应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创设私学,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只要“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三、“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教育的价值在于:“克已”、“复礼”、“当仁”却克制自己的欲求,按照周礼行事,最后当于“仁”四、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五、教学方法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身体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功效,不在于言辩,而在于躬行,躬行的严格、要求则是“择善而从”、“过,则勿惮改”。
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2、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名伋)之门人,其思想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思孟学派孟子持“性善说”,宣扬“王道”,倡言“仁政”孟子持性善论,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础人性本善,善有“四端”,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与非人的界线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四“善端”扩而充之,便形成仁、义、礼、智“四德”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为是我所固有,所以不学而会,不学而能,是谓“良知”、“良能”四德”以“仁”、“义”的节文,“智”是对“仁”、“义”的了解与自觉讲仁义,目的在实施“仁政”、达于“王道”王道”与“霸道”对立,故“仁政”重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教得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性虽善,可后天的教育还是重要的四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不过,孟子所说的教育主要在于“反求诸已“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教学思想上,孟子主张坚持标准,主动自得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这是讲标准、规矩;“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这是强调为学贵在主动自得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也提出了“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以及“盈科而后进”等思想3、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又称孙卿,战国末赵人《劝学》篇较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首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以及“教使之然”的结果由此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蓬能长直、白沙变黑、香芷发臭,均是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而自然现象的启示就是:“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篇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成人”,途径是坚持“德操”《劝学》篇也提示了学习上的一些规律,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即是说,学习从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完全超过前人另外,《劝学》篇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例如,“积善成德”、“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学莫便乎近其人”、“好其人”的思想,等等。
《性恶》篇专论人性问题,集中批判孟轲的“性善论”,系统地阐述了荀况自己的“性恶论”的基本主张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主张只要扩充人性中原有的“善端”,即可成为“圣人”;而荀子强调人的本性中虽无“善端”,但有学习“礼义”的能力既然“仁义”的能力既然“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那么,涂之人也当有“可以为禹”之可能但是,可以为禹,却未必能为禹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变可能为现实,关键在后天的努力所以,荀子鼓励、告诫人们要“伏术为学,专心一志”4、《礼记》《礼记》又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礼记》详细记录了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对古代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乃至妇幼教育等,均作了全面总结,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礼记》中的《学记》为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其中也包含荀子的思想影响《学记》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教育专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7]。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开宗明义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思想,明确了教育的目的的作用此外,《学记》也分析了教与学之间关系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深化了古代的教学思想从《学记》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教学体制已相当完备,教学规则也相当周密,教学内容丰富,且有严密的考核制度《礼记》中的《中庸》(节选)也是思孟学派的作品其中有些地方概括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含有积极的因素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的核心是解释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由知到行的五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前四者为“达知”,后者为“践行”《中庸》把“知”分为三种:“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三者所代表的智力和身份不同,知的程度亦有深浅,但其“知之”的目的“一也”《礼记》中的《大学》一般认为也是儒家思孟不派的作品,但其中也有荀况学派的影响《大学》通篇的主旨在于说明“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起句即点明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明明德”,就是要通过存养的工夫,把天生的“明德”发扬光大,达到修已之目的修已为治人,所以要“亲民”,“亲民”体现了儒家德治与仁政思相;朱熹作“新民”,意为推已及人,亦全乎儒家“修已治人”思想止于至善”则昌最高目标何谓“至善”?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昌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也是先秦儒家论理思想的总结和概括为实现三纲领,《大学》推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关键在修身因为儒家认为修已才能治人,统治者必须先修其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在此,《大学》首次明确指出了家庭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并突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国治而后天下平”,“平天下在治其国”欲平天下,须讲“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一句话,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身教原则和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只要君子有“絜矩之道”即可做到上下相安,秩序稳定,国治而天下平5、董仲舒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三大文教思想:其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从“天人感应”的观点出发,认为是至上的主宰,王权是天授的,所以王者须“承天意以从事”。
儒家强调正定名分,最适合中央集权政体的需要,所以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二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有为政治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其三是重视选举,任贤使能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荐贤者赏,荐不肖者罚,官吏的任用和升迁要遵循“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原则,使真正的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6、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人称昌黎先生,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因官至吏部待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教育家著作主要有《昌黎先生集》韩愈把性和情加以明确区分,提出了“性三品”说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上品之人经过学习和教育,其善性便可以更加发扬光大,学习与教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行之有效中品的人可塑性比较大,可引导他向上品升华,也可以引导他向下品堕落,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人又占社会的大多数,封建统治者应按封建的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这部分人,使之顺性克情,向上品的人靠拢对于下品的人来说,教育对他们起的作用虽然微小,但是他们“畏威而寡罪“,可以通过刑威来辅教化之不足所以教育对下品之人的”恶性”,仍具有重大的改造作用。
《师说》:关于教师的作用,韩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就是说,人没有“生而知之”的先知先觉者,所以不可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去请教老师,这种人是一辈子也聪明不起来的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和老师的作用关于老师的任务,文章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还就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师生关系并非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进学解》:“业精于勤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全文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对话,在这场看似交锋的对话中,韩愈对治学方法进行了阐释首先,他认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而其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其败毁在于因循荀且其次,文章还提出为学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认为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侍用无遗”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否则知识浅薄,孤陋寡闻,要想达到精深的地步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读书要“提其要,钩其玄”这就是说,在博学的基础上,还要精益求精,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他反对“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的学习方法7、张载张载字子厚,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世称横渠先生《经学理窟》(节选):关于学习方法张载主要有四点主张:一是立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求学要先立定志向,有了坚定的志向,才有勇往直前的决心,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志向要远大,“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二是勤勉,学习过程是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必须勤勉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学之不勤者,正犹七年之病不蓄三年之艾今之于学,加工数年,自是享之无穷”,如果停止学习,就如同活人中断人生命,成了木偶人;三是虚心,虚心向他人求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虚心还可以避免学习中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然易见”;四是存疑,“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读书学习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不仅要在可疑处知疑,还要在看似疑处求疑8、朱熹朱熹字元晦,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白鹿洞书院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是“明人伦”,即封建纲常的“义理”,并用之于身心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