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65258322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9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一)传说时代的学校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 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 、“下庠”之分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1、夏序、商瞽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 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 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 “瞽宗” ,由乐师 瞽朦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 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 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 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 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 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 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 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 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 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 “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 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 到下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1、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 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 保 持了尊重士人之学的特点,具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 一体,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2、孔子与私学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 基人他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 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 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四)秦汉时期的学校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学 校教育体系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的学校主要是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 和地方的郡国学;1、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称汉代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太 学的教师由博士担任,学生为博士弟子设置太学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 官吏,以《五经》为统一御订教材鸿都门学始创于东汉灵帝元年(178年),学校设于皇宫鸿都门内,是一所 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以诗赋书画为教学内容东汉安帝时,由于主政的邓太后注重宫廷教育,又办起了专门的宫邸学校2、地方郡国学汉代地方官学以郡国学为主要形式,最初由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文翁兴办 文翁送地方官去学习进修,学成后回到蜀郡或为官或教学,同时他还在成都设立 官学,“受业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官职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由统一转为分裂和战乱的时期,这时学校废置无常, 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和特点。

      如西晋增设了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南朝时开办 了一些专科学校,如宋的“四馆”和总明馆;以及北朝的地方官学相当发达1、西晋的国子学国子学的设立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设立的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官学, 使得中央官学形式多样化,等级更加明显国子学始创于西晋,据《晋书 .职官志》 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 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 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可入学2、南朝宋的“四馆”和“总明馆”南朝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在继承汉、晋的同时,也建立了 适应这一时段的新的学校形式,最具特色的就是南朝宋的学馆学馆是以学者的 学术专长为特色的一种新型学校教育形式, 由国家主办,朝廷任命主持者最著名有宋文帝曾在京师先后开办的大学“四馆”,即雷次宗立的儒学馆,何尚之立 的玄学馆,何承天立的史学馆以及谢元立的文学馆,儒、玄、史、文这四馆都按 照各自的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与研究 后来宋明帝设立总明馆,置祭酒,分社 儒、道、文、史四科,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六)隋唐时期的学校在学校教育方面,隋朝主要是在中央设置的国子寺; 唐朝在中央设立了 “六 学”“二馆”,而地方设有府、州、县学。

      1、隋朝的国子寺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洒一名,总管教育事 业,下有属官主薄、录事各一名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 和算学五学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在国子监中仍设有祭酒、主 薄和录事,增加了司业一人,丞三人国子监一直沿用到清末国子寺及国子祭 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 行政长官的开始2、唐朝“六学” “二馆”和府、州、县学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制度已相 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 有“六学”“二馆”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都隶 属于是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六学中前三学是属于大学性质的,后三学是属 于专科性质的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属于旁系的,弘文馆归属于门下省,崇 文馆归属于东宫直辖地方办理的学校,在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所有的府州县 各学校统属直系,由长吏掌管地方官办理的各学校其性质属于中小学,毕业可 以应“乡贡”,也可升入中央四门学。

      儒家经典是各学校的基本教材总之,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 选拔,使选才和有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学校培养人才供 科举选拔,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而科举是学校生员必经之路,成为支配学校 教育的重要力量七)宋元时期的学校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教育事业在唐代高度发展 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提高,重视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 ,官学教育进一步完善,除中央各类官学外,地方官学更为普遍同时私学勃兴,书院 制度兴盛,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1、宋代“三次兴学”过程中的官学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唐制,官学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各项制度 都是在三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北宋通过三次兴学,改革科举,振兴 学校范仲淹倡导的庆历兴学改革太学,令州县立学,还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王安石的熙宁兴学,创立太学“三舍法”,整顿地方学校,设置了武学、律学、 医学等一些专门学校;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 “以学校为今日先务”扩大了太学规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创办了更多的专门学校,全面实施“三舍法” ,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土。

      2、书院的兴盛书院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他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高于一般 私学,积聚大量图书,学生自学读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组织管 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形成了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教育的发展产 生过重要影响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在于宋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熹创办的 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并制定了著名的《白 鹿洞书院揭示》,其学规成为以后各代书院学规的楷模八)明清时期的学校明代吸取前朝统治经验,把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更向前推进一步, 在思 想、文化、教育领域中各项政策均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明初统治者对学校教 育十分重视,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选拔人才的重要作用,曾一度规定学校毕业可以 直接授官,后又有监生历事之举中央官学主要是国子监,不过明代国子监教育 对象扩大,甚至用钱可以买到国子监生的资格和身份,即所谓的“例监”或“捐 监”地方官学主要仍然是府州县学,又在防卫区设立卫学,乡村设立社学,还在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司儒学而这时期书院及其不发达,明末官方甚至“禁 毁书院”清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沿用明代旧制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和特殊性质的 宗学、旗学、觉罗学,还有算学馆以及俄罗斯学馆等;地方官职学设有府州县等 “儒学”。

      此外还有书院清代学校制度比较完整,但因特别重视科举,所以较 之前代更加有名无实,形同虚设但是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逐渐腐败,官学也名存实亡,私学也空疏 腐化,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古代学校逐渐终止直到1905年,清政府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彻底 废除,这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历代对教师的称谓及出处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对教师的称谓也不同自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资:先秦以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西席、西宾、讲席:汉代对教师的称谓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对传授经济教师的称谓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 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 “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 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老师:《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旬有夙性,说字惊 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 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 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教授:原为学官称谓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 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学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 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自以不习史事,就教职,选授 江南府教授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 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 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学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 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监学: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学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司业:隋以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