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颂》:不朽的旋律不朽的歌-记著名作曲家吕其明.docx
8页《红旗颂》不朽的旋律不朽的歌记著名作曲家吕其明 文/北京·王建柱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自20世纪60年代首演,其优美的颂歌主题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激励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与亿万人民共鸣的时代强音83岁的吕其明老人,已记不清自己听过多少遍《红旗颂》了但每当《红旗颂》激越高昂的旋律响起,便像48年前伴着热泪写下这部作品时一样,仿佛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迎着旭日和满天霞光冉冉升起吕其明写下这部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作品时年仅35岁音乐启蒙:小提琴让他走上创作之路吕其明1930年出生,1940年参加从参加革命到新中国诞生,整整9年,吕其明从一个10岁孩童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青年,期间经历过艰苦、困难甚至生死考验,从而在思想艺术上,打下了影响他一生的基础他11岁时,父亲将一把名为“掌心雷”的小巧精致的德国手枪送给他,鼓励他英勇斗争;15岁时,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战争年代的一名青年共产党员;17岁时,他已带着一个营的新兵走上了前线吕其明对音乐产生喜爱、受到启蒙,也在这段抗战的日子里1942年春夏之交,音乐家贺绿汀从上海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开展音乐指导工作。
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贺绿汀在树下练小提琴,发现不远处坐着个孩子,全神贯注地聆听他拉贝多芬的《小步舞曲》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一曲终了,他还沉浸在迷醉[来自www.Lw5U.com]状态贺绿汀走过来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他一一作答贺绿汀知道他只有12岁,便对他说:“让父亲想法为你买把小提琴吧,你正是学琴的好时候3个月后,贺绿汀去了延安但他的鼓励在吕其明幼小心里埋下了音乐的种子,促使吕其明走上音乐创作道路一座丰碑:父亲是我人生的明灯然而,正当中华民族迎来抗战胜利的时候,吕其明却失去亲爱的父亲1945年9月,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随七师北上,路上突遭国民党反动派袭击不幸被捕他不为威胁利诱所动、坚贞不屈,于是年11月被害于南京江陵镇狱中父亲和无数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在吕其明心灵深处耸立起一座信念和情感的丰碑这丰碑,在吕其明如歌的旋律中,以不同的形象展现出来1949年冬,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刚刚解放的上海诞生,吕其明随他所在的华东军区文工团集体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那时,他的主业是拉小提琴,后来他先后在北影厂、上影厂为故事片作曲1956年,他完成《铁道游击队》和《家》两部影片的音乐创作,其中优美动人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至今仍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
仅1958年,吕其明相继完成《铁窗烈火》等7部影片的音乐作品此时,只读过4年书,10岁参军、15岁入党的吕其明深感只有进行更多学习,才能跟上快速迈进的时代步伐,才能用才华和勤奋为人民服务在组织关怀下,他于1959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并在随后几年相继完成故事片《红日》(合作)、《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的音乐创作,同时还创作了交响乐《郑成功》(合作)、交响诗《铁道游击队》等,用音乐谱写了一部部共产党人和英雄的动人诗篇1956年,电影《铁道游击队》导演赵明请吕其明为其谱曲吕其明当年26岁,刚刚参与完成了谢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水下的春天》的音乐创作吕其明见这样的大导演找自己写分量这么重的作品,简直受宠若惊了此前《铁道游击队》小说他已看过多遍,他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创作机会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讲究集体创作《铁道游击队》歌曲应该怎么写,摄制组有不同声音有人提议写进行曲,有人建议写得浪漫点而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吕其明认为,游击队员不过是“身穿百姓衣,头扎白毛巾,身挂子弹袋,手持套筒枪”的老百姓,应与农民有着一定共性,“他们口中只能唱出民间的、民歌风格非常浓郁的曲调”为了让游击队员的革命浪漫情怀和英雄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吕其明大胆尝试。
开始,“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非常抒情,非常平静;而到“爬上了飞快的火车”,音乐突然激昂,表现出游击队员英勇杀敌的坚韧当时写这首歌曲,就像打开一扇闸门,水喷泻而出没有任何修改,一气呵成越是与民族土壤相结合的作品,越有生命力57年过去了,这首歌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优秀歌曲,成为吕其明前期的代表作粉碎“四人帮”后,吕其明凭着《庐山恋》、《城南旧事》等影片的音乐创作,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春故事片《城南旧事》的音乐创作花了近10个月,倾注了他大量心血最后一段,小英子和父亲在医院告别,更见其创作匠心在长达5分6秒的画面上没有台词,只有音乐此时音乐发挥了独特作用,直到电影结束,很多人还愣坐在剧场,融入到影片情节里,回不过神来如此长的音乐段落在电影里是少有的该片荣膺第三届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随后,吕其明在一两年里连续完成了《雷雨》《寒夜》《子夜》等几部名著改编的电影的音乐创作1990年,吕其明已到离休年龄虽然上世纪90年代电影更趋商业化,但这一时期吕其明音乐创作还是涌现出不少成功之作,电影《焦裕禄》就是他这一时期代表作之一上世纪60年代,吕其明是含着眼泪读完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所以当导演邀请吕其明为影片作曲时,他欣然答应了。
吕其明随后来到焦裕禄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收集资料他还和焦裕绿的夫人和女儿交上朋友并得到她们不少帮助谱曲工作历时多半年,这期间吕其明征求了各方意见,初稿先唱给导演听再唱给演员听,最后在交给谁唱时犯了难此时正值年底,制片主任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而片子一定要在年底完成正着急时,一天,导演忽然听到一个粗犷嗓子在哼唱这首歌,循声望去,竟是扮演焦裕禄的演员李雪健导演试探地问吕其明,让李雪健试试?就这样,这首歌最后由扮演焦裕禄的李雪健来唱20多年来,除了有选择地写些题材重大的影视音乐作品,吕其明将更多精力放在“为部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上为此,他写了近30首部队歌曲,而且分文不取他表示“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部队培养了我,使我成为一名战士和共产党员在这个革命大家庭,我受到熏陶和锻炼,这段历史到什么时候我也忘不了抒写心声:20年戎马岁月一周化为《红旗颂》吕其明创作的音乐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音乐占去很大部分但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首先是管弦乐序曲《红旗颂》1965年“上[来自www.lw5u.Com]海之春”音乐会前夕,一批老音乐家在研究各单位报上来的音乐作品时,普遍感觉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党、歌颂人民军队的作品不多。
特别是开幕式上需要一部气势恢弘的新作品于是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建议由吕其明来完成一部交响乐,作品定名为《红旗颂》40多年后,吕其明回忆:“当时我毫无思想准备,感到非常突然,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老前辈信任我鼓励我,对我委以重任;紧张的是时间短任务重,怕难以完成又想到,这是次难得的机遇,于是毅然接受这一艰巨创作任务,开始创作整整一周时间,我辗转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在理智与感情碰撞中,试图寻找一个最适当的切入点我想到,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无论在南湖小船的油灯下、在井冈山的绿竹丛中、在遵义城的堞墙上、在革命圣地延安、在淮海战役的阵前还是西柏坡,凡有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在飘扬于是我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背景,表现从黑暗中走来的人民对红旗那种向往和情感,并把这种感情融入到音乐中可以说,红旗在我心中唤起的回忆和深情,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就这样,经过一个星期日夜奋战,吕其明完成了总谱创作《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嘹亮的小号奏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素材的号角音调以及主题音乐,描写了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接着,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象征着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
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气壮山河、催人奋进在随后举行的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上,指挥家陈传熙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联合演奏这部作品首次演出,老一辈音乐家提出宝贵意见,经过删改,这部作品更为凝练、精湛《红旗颂》已成为一部艺术精品,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牢记使命:晚年为红旗颂歌再写新篇1999年,已近古稀的吕其明相继完成了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和弦乐合奏《龙华祭》两部新作,用另一种方式唱出了他心中永远的红旗颂歌管弦乐组曲《雨花祭》,是吕其明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创作的一部共有15个乐章的大型作品他以普通共产党员和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去雨花台访问学习体验生活,仅半年时间便完成了这部深沉委婉的新作1999年共和国50华诞之际,吕其明决定创作一部缅怀为人民解放事业、为创建新中国而牺牲的烈士的作品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挥笔写下:“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这部作品与《雨花祭》构成姊妹篇在思想主题上,承袭《红旗颂》的主题与精神,成为热情讴歌党、赞美祖国和颂扬人民的不朽音乐诗篇值得一提的是,《红旗颂》从未主动参加过任何争金夺银式的评奖,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吕其明表示:“每当有人问我《红旗颂》久演不衰有什么感想时,我认为,作曲家当然希望有人喜欢、演奏自己的作品我不求《红旗颂》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它伴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