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老子.ppt
23页老 子 老子其人 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后一位是战国时人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世代为周史官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史记本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近代学者有主张老子姓老者唐兰说:“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在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载古史辨第四册)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又说他姓李氏呢?高亨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史记老子传笺证,载古史辨第六册)则老子姓老(李),名耳,字聃 老子的生卒,后世颇多异说或相信他与孔子同时而略长于孔子,或认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或怀疑老子本人是否存在。
从庄子、史记等文献记载来看,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说明老子应长于孔子,思想比孔子成熟早老子的传本 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估计最早的老子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开始的文字不一定有五千字老子文本在传衍过程中不断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笔之于简帛,不断加工、编排、整理、丰富,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河上丈人作老子注(又名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流传下来的通行本,除河上本外,著名的还有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魏国的天才、少年哲学家王弼的老子注,还有唐代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编等,以王弼本影响最大 战国末年的韩非曾写过解老、喻老,从韩非子的这些注解中,我们可知西汉前的老子文本(至少是韩非读过的那一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古佚书,其中有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帛书老子甲乙本分别流行于战国末年、西汉初年两种抄本内容大致相同,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部分章次、文字不同于今本乙本字数约五千四百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十数种先秦儒家、道家竹简古佚书其中有老子甲、乙、丙三组,三组总和只有一千七百字,相当于帛书本、今本的三分之一,章序与今本、帛书本有较大出入,文字也有不同。
郭店简本老子是战国中期的一种传本,距离古本老子又近了一步简、帛本老子的出土,解决了老学史上许多聚讼不已的问题,使我们对老子一书的编排次序和文字的衍变,有了新的认识古本与今本第二章的句式比较 河上本 王弼本 帛书本 竹简本 故有无相生 故有无相生 有无之相生也 有亡之相生也难易相成 难易相成 难易之相成也 难易之相成也长短相形 长短相较 长短之相形也 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倾 高下相倾 高下之相盈也 高下之相盈也音声相和 音声相和 音声之相和也 音声之相和也前后相随 前后相随 先后之相随,恒也 先后之相随也 老子一书,自古为之注解者多矣 韩非解老、喻老而后,著名者无虑数十百家 今存较早者汉河上公注、王弼注 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丁福保老子道德经笺注、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新译、杨柳桥老子译注、朱谦之老子校释、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徐梵澄老子臆解、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等 老子的思想 1、“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为宇宙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的次序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二章) “一”指原始物质,是为元气,“二”指阴阳二气,“三”即为阴阳之气冲动而达到和谐统一,于是宇宙万物形成 2、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中存在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五十八章) 3、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的 “小国寡民”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老子选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斯,此,这样或曰则、就已,通矣说文“矣,语已词也经传释词“矣,犹也也已、矣、也,古可通用吴澄:“美恶之名,相因而生 第二章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帛书、楚简皆作“高下之相盈也” “盈”,包含也盖汉人避汉惠帝刘盈之讳,改为“倾” 帛书最后有“恒也”二字为句,通行本无 陈鼓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高亨认为“是以”乃后人所加,以下文字是错简,因为前面所讲的是老子之相对论,后面所讲是老子之政治论,文意截然不相联 处事,等於说“行事”处无为之事,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施行不用言词说教(指政教号令)的教化 “无为”者,非谓无所作为也倘人皆无所作为,则人事皆息,而文明亦于是乎止老氏之所谓“无为”,兹出其三语曰:弗治,任人民自然而治;弗恃,即无所负,无所赖;弗居,于事不居其功由是则弗去,即不违,亦不离也 “不言之教”,此日常所见者也扬眉瞬目,举手投足,皆可示意,不待语言为教,则非言教而为身教此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作,兴起不辞”,魏源解作“万物作焉而後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随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见老子本义) 一说此处“辞”应读为“始”,二字古音同,故可通假 帛书作“万物作而弗始也”,义为“作始”或“为始” 夫唯是以 固定句式,表示因果关系淮南子说山训“江河所以能长百谷者,能下之也夫唯能下之,是以能上之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
小、寡,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小,使寡 什:十倍伯:通“佰”,百倍 或曰:各种各样的 一切经音义:“什,众也,杂也 俞樾曰:什伯之器乃兵器也 重死,看重死,即不愿轻易死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无所,没有什么(地方、东西或原因、必要等)是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用作意动,意思是“认为.香甜”、“认为.好看”、“认为.安适”、“认为.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