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明朝诗歌总结.doc
4页[精品]明朝诗歌总结 明朝诗歌总结流派名称产生时期代表人物创作基调和主要特点主要创作主张主要文学成就及影响由元入明的诗人元末明初他们大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时期,经过元末动荡的战乱和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许贲)、袁凯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基调凝重悲怆 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真实的生活基调,读来感觉真切;一些诗作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重塑个体精神世界的意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人人主体意识 台阁体永乐至成化年间,时局相对安定繁荣 杨士奇、杨荣、杨溥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酬、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颂圣德,歌太平”,平正典雅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文人的思想,创作模式刻板化,不利于文坛的兴盛繁荣 茶陵诗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时局相对安定繁荣,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 李东阳、谢铎、鲁铎、邵宝等有些作品还保留着台阁体的痕迹,但是也有一些组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抒写了作者个人的真实感情 “轶宋窥唐”对当时的太阁文学有着一定的冲击,但由于茶陵派的崛起,虽对当时太阁文学有着一定的冲击,但由于茶陵派中的不少人身为馆阁文人,特定的生活环境多少限制了他们的文学活动,从而使创作未能完全摆脱太阁风气。
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核心)、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等对文学现状的不满于对文学本质新的理解;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基调;“真诗在民间”,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靡” 积极影响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的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的地位;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消极影响弊病在于过分的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在复古的圈子里徘徊,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时间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他们的创作水准 后七子嘉靖中期李攀龙、王世贞(文坛宗主)、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等在复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反对中“理”轻“辞”的态度 复古主张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在复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积极影响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的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的地位;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消极影响弊病在于过分的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在复古的圈子里徘徊,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时间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 公安派晚明时期袁宏道(影响尤为突出),袁宗道、袁中道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性灵说”,反映在创作上则是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接受李贽学说的同时,提出“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肯定了文学真实的表现人的人性化情感与欲望的重要性,并力矫前后七子文学复古难以克服的拟古蹈袭的弊病 但是公安派特别在具体创作中也存在矫枉过正的弱点,从“读书性灵”走向俚俗肤浅的极端,客观上淡化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审美特性 竟陵派晚明时期锺惺、谭元春等继承了公安派的某些文学趣味,而针对公安派的流弊,力图将文学引入“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繁荣境界重“真诗”,重“性灵” 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的做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派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偏执的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这种超世绝俗的境界当做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也减弱了在公安派作品中所能看到的那种直面人生和袒露自我的勇气,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内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