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中的“天”.docx
3页中国文化中的“天” 成语和历史典故中的文化意蕴 摘要:汉语中“天”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其语义也很多成语以其简练的格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广泛运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本文以带“天”字的成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成语中“天”的语义,进而探讨语义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天成语典故文化 汉语中“天”字的语义一分丰富,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频率极高提及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所有信仰中,可以认为天地是最神圣的”图,提及中国史学,会想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提及中国医学,“可以认为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核心”圈可见,“天”的语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文、史、哲等领域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同时在政治范畴层面,儒家提出“天人感应”,“天子以德配天”,君权神授,君王的权力来源于上天的授予,君王当有德才可王天下,民众的生活,对君王的评论评价都是上天对君王的启示 李学勤主编的《字源》对“天”字有详细的解释:“象形字本像人形,突出头部,以示人之顶颠《说文》:‘天,颠也’即其本义因此,“天”的本义为“头,头顶”,但是这一语义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
成语是语言的活化石,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仍能承载最古老的信息,向人们传达语义的本相前文提到的关于“天”字的第一类成语“刑天争神”中“天”字用的就是其本义一个简单的四字成语,不仅承载了古老的神话故事,而且含蓄地保留了“天”的本义 成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根据成语中“天”的语义分析情况,可以注意到语义背后蕴藏的文化观念,并且可以由此探索“天”字成语的来源下面便探讨论述有关于“天”的成语背后的文化观念 第一,天人感应说如“天怒人怨”等等成语,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西汉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 第二,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是商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如天公地道、天道无亲古人认为有主宰万事万物、创造管理世问人事的“天神”,肯定了“天”是有意志的,可以制定“天理”,人们应该顺应“天道”天道观念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总认为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人类这超人的力量便是天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商人迷信,凡事占卜,就是天道观的反映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出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产生了国王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上便是在天道观的基础上产生了“帝”和“上帝”的观念。
帝”和“上帝”是和天具有同样权威的人格神,是万物的主宰人世间的一切都要遵照上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