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37483582
  • 上传时间:2024-0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前言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2]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有时译者在译语中无法再现源语形象,完全抛弃源语形象又太可惜,这时一种较好的办法是: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代表源语形象,用译语读者要遵从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种形象替换的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不能再现源语想象而造成的损失在隐喻的翻译中会遇见这样的问题,以英语成语as timid as a rabbit (or hare) 为例,不译作“胆小如兔”,而是译作“胆小如鼠”,英语中的rabbit 或hare 被归化处理为“鼠”,因为在汉语中,兔子给人的联想并不是胆小,而是敏捷乖巧的形象中文里的一些表达方式,虽然说不上与英语完全一致,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进行语言层面上的“归化”处理。

      在比如例子: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将“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还有另外的例子如: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p. 20) 译文: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上句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把far more than... 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似乎更合适: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更多的例子有①A:How often do you eat here, David? B:I eat here a lot. 应译为:“你多久来这吃一次啊,大卫?我经常来这吃。

      如果把 “a lot”直译为“许多”或“很多很多”,这句话就不通顺了② A: All his geese are swans.? B: John is really such a person.应译为:“他老是言过其实么?约翰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译成“他养的鹅都是天鹅那听上去就会莫名其妙了 ③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 家丑不可外扬④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⑤ 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⑥ False friends are worse than bitter enemies.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直译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致,又与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直译可以对号入座,字字翻译,但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调整或变动,才能使翻译出的“成品”成为既“忠实”又“流畅”的“再创作作品” 意译就是译文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包括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重新调整、隐含意思的恰当表达等,比如“competitive products”一词,可译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译为“拳头产品”就更为传神,并且更容易被中国读者所接纳。

      归化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而异化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上个世纪的文学翻译中:归化为主调19世纪的7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初始阶段, 1899年,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翻译西方文学作品 180 多种在林纾、伍光健、苏曼殊等人的带动下,20 世纪头十年掀起了一股翻译出版西洋文学的高潮1898年,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但晚清的文学翻译并未实行这三字标准当时,小说被选作改良社会的工具,并非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或美学功能,而是因为它具有“怨世、低世、醒世”的社会功能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忠于原著”,而是如何顺应晚清的社会及文化趋势为了博得读者的喜爱,译者大多采取译述法,常常出现夹译夹作、改写改译的现象以林纾为例,他的译文不能说一点“异化”成分也没有,比如他把honey moon译成“蜜月”,就是典型的异化译例,但他更多的是采取归化译法,如他描写福尔摩斯“勃然大怒,拂袖而起”,至今还被人们传为笑谈;而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成记叙体的古文,则被胡适责为“莎士比亚的大罪人”。

      因此,,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引进少量外来词之外,基本上谈不到异化翻译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带动下,不少作家、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从翻译的策略来看,这次运动带来了两个可喜的变化:其一,彻底废除文言文,无论写作还是翻译,一律通用白话文,大大推动了国语标准化、统一化的进程;其二,翻译界出现了“欧化”主张,借鉴吸收西洋的语言长处,来提高汉语的表现力[3]在提倡欧化译法中,鲁迅同样发挥了旗手作用早在 1 9 18 年,他在写给张寿明的信中说:“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陈福康,1 992 : 176 ) [4] 1925 年,鲁迅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 1934 年,鲁迅又几次论述了“欧化”问题,他说:“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

      ……固有的白话不够用,便只得采些外国的句法1 9 35 年,鲁迅又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清调”鲁迅的这些见解具有很大的超前性,按说在当时实行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无可否认,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也产生了不少负作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生硬翻译风因此,从 30 年代后期起,中国译坛在翻译策略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应”,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二、异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 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异化的定义是这样的,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使得读者向作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力争采取相应于源语的表达方式,再现原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气息由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读者对语言总是心存期待的,希望能在译文中欣赏到新颖生动的语言,腻烦陈词滥调,不甘平淡无味,较好的异化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满足读者这种对新鲜,刺激文字的期待,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它们一旦被社会接受,即约定俗成,即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其结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促进语言的接近和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使得读者能够不出国门就从译者的译本中领略到异国风情,欣赏到异国文化特色。

      因此,异化翻译法现如今正被愈来愈多的读者视为主要的翻译方法请看下面的译例:Consequently Mr. Micawber was soon so overcome, that he mingled his tears with hers and mine.( C. Dickens: David Copperfiled, Ch.12)结果米考伯先生就伤感得把他的眼泪同她和我的混合起来了P)异化译法绝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这句译文恰恰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特别是吧mingle直译为“混合”,真让读者感到困惑,因为谁也搞不清楚这几个人的眼泪是如何“混合”的其实,说谁与谁mingle their tears, 只不过是“一起哭”的意思,并非真指眼泪“混合”在一起因此,相比之下,张谷若的译文较为妥当:结果是,一会儿米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我,眼泪对流了起来再如:Mr. Bennet was among the earliest of those who waited on Mr. Bing。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