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题》在线作业二答案参考7.docx
10页22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题》作业二答案参考1.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20世纪60年代签汀的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20世纪60年代签汀的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B.赔款的数额C.开放的口岸D.列强办厂的特权正确答案: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在中国自由开工厂、建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获得超额利润,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895年以后,由于《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外国资本家争先恐后地涌向中国投资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列强办厂的特权因此,正确答案是D2. 《元白诗笺证》主要讨论的是隋唐的( ) A、 诗歌发展B、 政治格局C、 礼仪制度D、 经济发展《元白诗笺证》主要讨论的是隋唐的( ) A、 诗歌发展B、 政治格局C、 礼仪制度D、 经济发展正确答案:C3. 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影响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影响正确答案:(1)根源: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1919—1920年短暂的经济危机从1924年起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但是这一时期已潜伏着许多矛盾\r\n ①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r\n ②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英国失业率在最低的1927年也达9.7%而瑞典则从未低于10%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r\n ③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r\n ④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r\n ⑤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笔借款德国以此向其他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固的主要原因一旦美国“伤风”德国经济就会“感冒”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
\r\n (2)危机的影响:\r\n ①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r\n ②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r\n 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r\n ④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从而更加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r\n ⑤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使国际经济关系进一步恶化德、日继意大利之后于30年代初公开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到这时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与一切遭受侵略、威胁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这是一个日益明显的事实。
1)根源: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1919—1920年短暂的经济危机,从1924年起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但是,这一时期已潜伏着许多矛盾①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②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英国失业率在最低的1927年也达9.7%,而瑞典则从未低于10%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③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④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⑤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笔借款,德国以此向其他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固的主要原因一旦美国“伤风”,德国经济就会“感冒”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
2)危机的影响:①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家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后果转嫁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削减工资,提高捐税等,从而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②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料和农产品价格,并向这些地区倾销工业品,殖民当局还增加捐税,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这就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④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从而更加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及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⑤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使国际经济关系进一步恶化德、日继意大利之后于30年代初公开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到这时,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与一切遭受侵略、威胁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这是一个日益明显的事实。
4. 顺宗时的“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就是两次反对宦官、改革政治的行动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5. 刑名有:笞刑5等,杖刑5等,徒刑5等,流刑3等,死刑2等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6. 毛泽东在八七会上着重阐述了A.“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C.党必须依靠农毛泽东在八七会上着重阐述了A.“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C.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D.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正确答案:C7.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各阶级都行动起来,通过不同的形式反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1)农民阶级自发地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反抗外来侵略2)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维新思潮并进而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挽救民族危亡3)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倡导革命理论,试图用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4)与此相对立,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则形成立宪派,他们反对革命,期望清朝统治者改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
5)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已经完全堕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同时在这些派别中采纳了最为保守的立宪派的思想,消极的实行“新政”以挽救其统治危机这种种力量在中日战争后的风起云涌说明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已经觉醒,经过激烈较量,最后以革命派为主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近代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8.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和影响了哪些重要的武装起义?有什么影响?同盟会成立后,领导和影响了哪些重要的武装起义?有什么影响?武装起义:(1)1906年12月,在湖南、江西交界的浏阳、醴陵、萍乡地区首先爆发了号称“革命军”的大规模会党起义,起义群众包括煤矿工人、贫苦农民和防营士兵等这次起义明显地反映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但由于没有克服旧式会党起义的弱点:仓促发难,各股蜂起,号令不一,事前缺乏严密的计划,事后又没有迅速出击的作战方案,最终失败2)从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地区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即1907年5月的饶平黄冈起义、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2月的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的钦州马笃山起义和4月的云南河口起义。
这些起义都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革命党人缺乏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行长期艰苦战斗的经验3)1907至1908年间,光复会在浙江、安徽发动了两次起义1907年,秋瑾和徐锡麟决定同时在浙江、安徽发动起义,最终失败,秋瑾、徐锡麟均慷慨就义1908年11月,岳王会军事骨干、安徽新军炮营队官熊成基率新军起义,围攻安庆一昼夜未能成功,起义失败4)1910年,革命党人倪映典率新军在广州起义,起义军伤亡百余人,终因弹药缺乏而失败5)1911年,黄兴等领导了黄花岗起义,最终失败黄花岗起义的失败,使同盟会丧失了许多优秀干部,领导力量大为削弱但这次起义使清朝统治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 意义:(1)不断冲击和动摇着清王朝的统治,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开辟了道路2)革命党人的英勇献身精神,鼓舞了群众的革命勇气,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3)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有武装革命才是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正确道路 9. 材料1 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材料1 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 ——摘自1935年1 2月25日《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材料2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1936年9月1日《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说明中共瓦窑堡会议的主要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1、2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策略变化及其原因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较有何不同的特点?正确答案:(1)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r\n (2)①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经历了一个从“反蒋抗日”(下层统一战线)到“逼蒋抗日”(上层统一战线)的转变过程。
在1 935年瓦窑堡会议中中国共产党还是坚持“反蒋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