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中医治疗八法.doc
5页浅议中医治疗“八法”浅议中医治疗“八法”中医治法是根据病机拟定的治疗方案,是指导制方的理论依据, 它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其中清代名医程钟龄所倡导的“八法”已 成为中医治疗的经典之一所谓“八法”,即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 临床上常用的八种治法1 •汗法是开泄肌膜、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 出:“苴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苴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适用于一般 外感初期对于表证,辨证其寒热,采用辛温发汗或辛凉发汗之法;如 属里证,则采用滋阴发汗或助阳发汗之法;如在表证未解而又出现里 证的情况下,仅用解表,则里邪不去;仅治其里,则引邪入里,表邪不得 解,故采用表里双解之法除此之外,汗法不仅能够发汗解表,而且能 透邪达表而使气血通畅,营卫和调故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水肿先见 腰以上浮肿,以及疮疡初起欲其邪透于外者,均可应用汗法使用汗法要注意,当汗不汗,会使病邪深入;不当汗而误汗,则徒 虚其表,不仅无益,反而误事凡发汗解表之药,多为轻扬辛散药物组 成,故只宜微沸,不宜久煎,以防药力挥发,降低疗效;发汗解表之剂宜 温服以助汗出,以遍身微汗最佳,切不可大汗淋漓以防伤阴耗阳,服药 后要避风寒,忌食生冷油腻厚味之品。
2.吐法又称催吐法,是引导病邪或有毒物,使之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治 法《索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指病位在胸 膈胃胶之上者,可用吐法使病邪从口而出吐法适用于痰涎壅盛,食积 胃脫不化,恶心欲呕或误食毒物尚留胃中等证根据病邪性质和人的 体质强弱,乂分为寒吐、热吐、缓吐三种一般來说,吐法属于急救方 法之一,多用于病情严重迫急、必须迅速吐出之实证,可分别采用约物 或作药物的吐法,此法使用得当则速效,使用不当则伤胃阴、损元气, 故宜慎用凡病势危笃、失血、老人、幼童、孕妇、产后以及气血虚弱者, 原则上禁用此法凡使用此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为原则,不宜反复 使用,吐后不宜立即进食,可先喝些糜粥等半流质食物,要避风寒,忌 半冷油腻硬食3. 下法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的一种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云:“其下者,引而竭Z;中满者,泻Z于内"此法常用于治疗胃肠积 滞、燥屎停结和热结于里等疾病因证候不同,可辨证使用寒下、温 下、逐下、润下等具体治法使用下法治疗便秘、食积,口然病在肠 胃,但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病,亦可用下法,以通瘀、攻痰、 驱虫,借助肠道使病邪从下而出在临证治疗肠梗阻、肝胆实热、上 焦塞热、下利等疾病时使用下法皆有显效。
使用下法要注意,凡表证未解,里未成实或半表半里者不得妄施 下法;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下;高年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而 大便秘结者,不宜用峻下法;妇女妊娠、产后、经期应慎用《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告诫“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意思是 说,体内大的积滞,用泻下药物治疗,不可过量,如大便已通,或痰、瘀、 虫积、水邪已去,则“得下,余勿服”,即立刻停药,以防损伤正气4. 和法是指一方面祛邪,一方面扶止,达到祛邪而不伤止的一种和解治 法和解Z法源于金代名医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其曰:“伤寒, 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 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人体 表里、营卫、脏腑Z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一致地行 使着各自功能,如失去协调,即可出现各系统Z间的不和,呈为病态 和法能使失和的病理变化恢复为协调,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 致和平”的冃的此法又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和肝脾三法, 运用范围很广,适用于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刀经不调和肝木乘土的 腹痛腹泻等证对于病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而汗、吐、下法乂不能 使用者,可以采取和法治之。
临证治疗有和而兼汗、和而兼下、和而 兼温、和而兼清、和而兼补等具体治法注意:凡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者、邪已入里Z实证以及虚寒证等应 禁用此法5. 温法是指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其主要作用在于回阳救逆、 温散寒邪,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疗疾的目的《素问・调经论》 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 则消而去之这说明人体气血有喜温恶寒,寒则凝涩,温则流通的生 理特性人体形成里寒有多种病因,有素体阳虚,寒从内生的;有外寒 入里,客于经络脏腑的;有过贪寒凉、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的采用温 法可温散外入的寒邪,振奋口身的阳气,达到调理脏腑功能、舒缓经筋 挛急、温通气血凝结的作用,适用于寒邪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 疾病五脏Z寒,见证各异,虽治疗形式为温,但治法有别肺经虚寒, 宜温肺散寒;脾胃虚寒,宜温中健脾;肝经虚寒,宜温肝散寒;心经虚寒, 宜温补心阳;肾经虚寒,宜温肾散寒临证治疗,须明辨寒热,对证施治, 凡属寒证,皆可应用温法使用温法,应辨明寒热真假,凡热伏于里而外象为真热假寒者;内 热火炽而见吐血、溺血、便血者;素体阴虚,舌质红,咽喉干燥者;挟热 下利,神昏气衰,形瘦枯槁,阴液虚脱者,原则上禁用此法。
6. 清法是治疗五脏热证的一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者寒 之是说明热证要以清热之法治之热证多由外感六淫变生;或由 五志过极,气郁而化;或由阴阳偏胜导致热有在气分和营分的不同, 不论热在何部位,也不论内伤或外感,只要是里热炽盛,皆可用清法治 疗但热证还有虚热和实热之分,若用气血津液辨证,则有津伤与夹湿 之别,故热证可见湿热互结、热盛伤气、热盛伤阴等三类病变,治宜采 用辛凉清热、解毒清热、苦寒清热、透营清热、咸寒清热、养阴清热 和清热开窍等多种治法热证清热,必须恰到好处,寒而勿凝寒凉太过,将会克伐阳气; 病重药轻,又有药不胜病Z虞热证的治疗,必须辨明虚实,热邪在脏 在腑,热邪深浅,在卫气还是在营血,只有辨证明了,才能准确运用清 法恰当用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清法要注意,凡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的;体质素虚、 脏腑本寒而有寒象的以及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都必须禁用清热之 法因气虚、血虚而引起的虚热证也要慎用清法7.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津精亏损,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一 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衰者补Z、损者益Z此法 有振衰起废、补益气血阴阳Z功导致人体正气虚损的原因很多,有 的是先天不足;或已届暮年,功能日损;或摄生不慎,真元暗耗;或暴病 久病,由实转虚;或过用攻伐Z药,失治误治。
这些现象都可导致脏腑 功能衰退,基础物质亏损,形成虚证一切虚损证候,不外乎气虚、血 虚、阴虚、阳虚等四大类,治宜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不同 补法有正补,即直接补益法,哪个脏腑虚弱就直入其中给了补益;有 间接补益法,即根据五脏相生关系了以补益,如肺气虚弱而补脾使其 培土生金;有气血兼补法,如大量失血导致血虚,可补气以摄血;有阴 阳兼顾法,即阳虚自宜补阳,但应兼其补阴,使阳有所仏 在运用补法 吋,要注意补中寓通,补而勿滞,如脾虚并兼气郁湿滞者,补脾勿忘行 气除湿运用补法要注意正邪关系,邪气正盛而用补法,有“闭门晤寇” 之患注意明辨虚实真假,有些虚证的证象与实证无异,而有些实证的 证象与虚证相似,如不明辨而误治,会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补法作 用缓和,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如用Z不当,反而于身体无益,所 以,要辨证施补,不可滥用消法包括消❷和消积两个方而,即能使肿块渐消、结石化除之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坚者削Z,客者除Z,坚者软Z以消 頫化结、渐消缓散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冃的❷结的形成与气血津液 流通受阻或成分改变有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感受某种特异病邪, 都是形成❷頫的诱因,而胆汁、尿液成分的改变也会形成结石。
❷结 有形,病性属实,吋FI长久,由实转虚;津血凝结成块,寒证较为常见, 而结石Z疾热证较多,故O頫Z证,寒热皆有Z治宜采用行气、活血、 化痰、软坚、散结之法血瘀成❷的,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 调气、行津为辅;痰结成块的,以化痰、软坚、散结为主,行气、活血 为辅;液结成石的,化石较为困难,应以排石为上策❷结属于器质性 病变即使药证相对,见效也很缓慢,因此,不可操之过急,“惟宜缓缓 图之”消积即是消食导滞,以消法治疗食壅积滞、宿食内停、胃皖胀满、 暧气吐酸等消化不良之证颇见效果食滞停积多是由于脾胃失运、气 机不化而致,治宜采用健脾、消滞、化积Z法采用消法消食导滞, 要注意既能消积导滞,乂不能伤害正气,对脾胃素虚或积滞F1久者,应 与补中健脾、理气等药物配伍,攻补兼顾对气滞中满的腹胀、土衰不能制水肿满者;阴虚热病见口渴不食、 脾虚而有腹胀泄泻者;脾虚d痰或肾虚水泛为痰者;妇人血枯而月经 停闭者,均禁用消法以上“八法”是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理 论基础上,通过实践相应产生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上有单独运用的,也 有随病情的变化而互相配合使用的无论单用或配合使用,都要根据 病人病情的千变万化,辨证施治,灵活搭配,这样才能取得更明显的疗 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