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羁縻州述论.doc
11页008——唐代羁縻州述论 关于唐代的羁縻州, 《新唐书·地理志》卷末列有专篇,篇首有序,序的前半段是: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 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 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这几句话说得不够清楚、全面,需要略予阐述: 1.除羁縻州县和都督府外,还有比都督府更高一级的都护府,那就是屡见于史传,高 宗显庆时平西突厥后置于西突厥本国的濛池、昆陵二都护府;两府各押领碎叶川以西、以 东若干以西突厥部落及所役属诸胡所置的都督府和州,初隶安西都护府,长安后改隶北庭 都护府两府皆由西突厥汗族阿史那氏作都护,仍兼可汗称号,传子及孙,至则天时以本 蕃地为突骑施部西突厥所占据,乃绝故羁糜州实际共有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 习惯上总称羁縻州,又称蕃州 又,唐初置折冲府以统府兵,贞观时天下共置府六百三十四,这种制度也曾推行于羁 縻州地区新、旧《唐书·地理志》载,高宗龙朔元年于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除置都 督府、州、县各若干外,又置“军府一百二十六” , 《法苑珠林》卷三八引《西国志》作 “折冲府一百四十七所” 。
2.四夷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这种办法,并非创自太宗时代高祖武德年间,已在幽 (治今北京市)、营(治今辽宁朝阳市)二州境内设以奚部落所置饶乐都督府及鲜、崇二州,以 契丹部落所置咸、玄二州,以秣鞴部落所置燕、慎二州;又在四川、云南和贵州境内设置 了约三四十个这一类性质的州县,分隶于茂州、南宁州、姚州、黔州等都督府但其时可 能还未将这些州县与普通州县予以区别至太宗贞观时,由于大量设置了这种州县,才定 制称为“羁縻州” ,用以区别于普通州县;以此普通州县对羁縻州而言,即被称为“正州” 3. “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前一句的实质是说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就 是该部落原来的首领(包括国王、可汗、叶护、俟斤等各色名目的君长),羁縻府州的辖境 就是原来的部落(包括部落联盟或国)的领域,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仍然是原来的部落首领, 保持他原有的称号与权力,而“都督” 、 “刺史”等则是唐朝所授予的一个称号后一句的 实质是说由于部落首领通常是世袭的,所以首领的兼衔都督、刺史等也是世袭的应该补 充说明的是:①要是遇到部落首领的更代不是由于世袭而是由于篡夺,按惯例唐朝也就承 认篡夺成功者的首领地位,并即由此人接替都督、刺史的职位。
这虽不是通常所谓世袭, 也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世袭;总之,部落首领由部落內部产生,唐朝例不干预,首领又例 兼羁縻州长官的称号②地方官得世袭在唐代并不限于羁縻州,少数边远正州也有采用世 袭制的,这是由于这些正州本来也是以归附的边族部落设置的,如剑南道茂州以西北的松、 翼、维、当、悉等州 4.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这是说大多数羁縻州只是有一个府、州、县的名义而 已,其版籍并不向唐朝呈报,也并不承担一定的贡赋但也并不是凡羁縻州都是如此 《唐 会要》卷七三开成三年安南都护马植奏当管羁縻州诸首领“愿纳赋税” ;《寰宇记》卷七九 戎州所领马湖江羁縻州四,中有商州一州,管县五, “供纳税赋” 《寰宇记》虽纂修于宋初, 所记当为唐时情况据此,则个别羁縻州可能纳税当然所纳总要比正州为轻,也不一定 有定额至于羁縻州对朝廷有所贡献,则相当普遍,不过接受贡献的是大唐天子而不是户 部,既不定期,又无定额,又有回赐,自不能与正州的“上贡”混为一谈 5. “声教所暨”是一句不着边际的虚辞,唐朝四周的邻族邻邦,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唐 朝声教的影响,不能作为设不设羁縻州的标志 “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是一句 最关紧要的话,说明凡羁縻州在“令式”上都隶属于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
可是这份令式现在已看不到今所见以载于《新唐书·地理志》这一篇的为最详, 《旧唐书·地理志》分 载于各道,较略;《唐会要》 、 《太平寰宇记》也有部分记载但《新志》此篇所载也并不 齐备,如见于两《唐书·西域传》昭武九姓国的康居、大宛等都督府,安息、 沙等州;见 于《新罗传》 、 《室韦传》的鸡林、室韦等都督府;见于《新志》卷末所录贾耽“从边州入 四夷道里” “安南通天竺道”峰州西北的忠城等生僚州、汤泉等爨蛮州, 州西南的棠唐(《寰宇记》)骥州四至八作裳)州,即为此篇所不载又,篇中所载某府领州县若干,往往 不著州县之名 序的后半段是: 今录招降开置之目,以见其盛其后或臣或叛,经制不一,不能详见突厥、回纥、 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林揭、降胡、高 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阆、焉耆、 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 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 其隶属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靡云序文之后分关内、河北、陇右、剑南、江南、岭南六道列举羁縻州名目。
每道先分列 突厥、回纥、党项等族名,标明以该族部落置羁縻州若干,府若干;次列府州名,按所隶 属边州都督府或都护府排列,标明右隶××都×府所举设有羁縻州的各族族名与序文相 符所隶属的是关内道的夏州、灵州、庆州、延州四都督府,单于、安北二都护府;河北 道的幽州都督府、安东都护府;陇右道的凉、秦、临三州都督府,北庭、安西二都护府; 剑南道的松、茂、 、雅、黎、戎、姚、泸八州都督府;江南道的黔州都督府;岭南道的桂、 邕、峰三州都督府和安南都护府诸道所举府州数目与序中稍有出入府州下载有所领县 名的只是少数,多数不载府州下载有“招降开置之目”的也只是一部分,不载者甚多 又有在开置之目下载有后来沿革的,包括废置、分并、临设、收复及迁徙,也只是少数 “或臣或叛”则基本不载,也有个别例外 诸边羁縻州建置的盛衰因时而异, 《新志》此篇所著录,一方面西北许多太宗、高宗时 开置,开元、天宝时已归废弃的,如安北都护府所领突厥、回纥,北庭都护府所领突厥诸 府州仍被列入,一方面又录有以后永泰、大历、贞元,迟至开成年间才设置的一些剑南戎 州都督府所领、岭南安南都护府、峰州都督府所领的“诸蛮” 、 “爨蛮”州,可见这八百五 十多个府州(序作八百五十六,以序中各道府州数相加则为八百五十七,以诸道各族下所记 府州数相加亦为八百五十七,诸道实列府州数为八百五十五。
)并不是某一时期同时实际存 在的名数,而是不同时期的羁縻州凑在一起的总目再者,除上文已提到的有些见于四夷 传和贾耽“从边州入四夷道里”的羁縻州不见于本篇外, 《元和志》载安南 州管羁縻州六, 峰州管羁縻州二十八(皆未载州名),本篇不及 州领有羁縻州,峰州下只说领“蜀爨蛮州十 八” ;又可见唐代曾设置过的羁縻州而为本篇所不载者,为数是相当不少的 羁縻州又有不隶于边州都督府、都护府而隶于不置都督府的边州的,如关内道羁縻党 项,归德州隶于银州;又静边州都督府本篇隶灵州都督府, 《旧志》亦隶银州羁縻县有不 隶于羁縻州而隶于正州的,如陇右道洮州领羁縻密恭县 又,设过羁縻州的四边部落和国,亦有为序言及诸道列举所不及者,如河北道曾在百 济故地设过五府一州,又曾以内迁新罗户设归义州,列入契丹州的师州除契丹部落外又杂 有室韦部落;剑南道的保宁都护府“领 柯吐蕃” , 柯可包括于所谓“蛮族”中,吐蕃则应 在“羌” “蛮”之外又曾在新罗、室韦本土设府,见两《唐书》 、 《唐会要》新罗、室韦传序文“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 ,实即下文误列于陇右道党项州之末的乾封等 九州和永定等十五州原文以列举乾封、归义、顺化、和宁、和义、保善、宁定、罗云、朝凤九州,注“以上宝应元年内附”为一行;第二行为永定州,注永泰元年以永定等十二 州部落内附,析置州十五,下列“宜芳州” ,注“余阙” 。
其第三行低三格起为“右阙”二 字此二十四州应属山南西道,可由读两《唐书》 、 《唐会要》 、 《党项传》及《册府元龟》 卷九七七知之此诸州皆为山南西道所招降,自当隶属此道 《传》载宝应元年诣山南西道 请州印者本为十州,除上列乾封等九州外,又有归顺州归顺州见本篇关内道灵州都督府 所领党项州,下注“本在山南之西,宝应元年诣梁州刺史内附” 盖本与乾封等九州同诣梁 州而隶于山南西道,其后又迁关内道,故留于山南者但为九州欧阳修著《新唐书》时所 见簿籍在“右”下已阙所隶都督府,永叔未暇详考,故序中遂作“不知其隶属” ,列表时误 植于陇右道下又,归顺、乾封等十州《元龟》称为羌浑部落,盖除党项外又杂有吐谷浑 部落 本篇虽将全部羁縻州分列于关内、河北、陇右、剑南、江南、岭南六道下,实则唐一 代领过羁縻州的不止此六道贞观中曾在河东道的并州、忻州境内侨置突厥部落的县,旋 省(见河北道突厥顺州注)万岁通天中,契丹攻陷营州,原为营州所领突厥、奚、契丹十 一州曾徙置于河南道的宋、徐、淄、青等州,神龙初又北移侨寄于幽州境内(见河北道) 再加上文提到的宝应、永泰中内属山南道的党项二十四州,故唐分天下为十道,九道都设 过羁縻州,只有淮南一道没有设过。
根据序言,羁縻州的特点应为:1.设置于内附蕃夷部落;2.以部落首领为都督、刺 史(包括都护、县令);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可是,稍事推究,就可以发现: 1.以内附部落设置的州,不一定是羁糜州,也有列为正州的,尽管为数甚少例如: 关内道的丰州,为贞观初以降突厥所置又有宥州,本为调露中以降突厥所置鲁、丽、含、 塞、依、契“六胡州” , “以唐人为刺史” ,几经分并迁移,开元末乃定为宥州丰、宥二州 都是正州又,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各有一些正州系“开山洞” 、 “开夷僚” 、 “招慰”蛮夷所置 2.以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的,也不一定是羁縻州,也有少数是正州例如:剑南道茂 州都督府所领雍州和松州都督府所领当、悉、奉三州, 《旧唐志》载明系以内附羌人部落置 州,即以其首领为刺史此外,茂领的冀州和松领的静、柘、恭、真、霸等州,虽史无明 文,其地皆在羌族区域内,亦当以其部落首领为州官至广德元年松州设吐蕃, “其后松、 当、悉、静、柘、恭、保(奉州改名)、真、霸、乾(大历增置)、维翼二州等为行州(治所不 固定,经常迁移的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司马” ,则明见《新志》松州条,但这些州 两《唐书》都列入正州。
3.上文已提到羁縻州也有纳赋的,是否以版籍即户口册上诸户部,似应为判别是正州 抑羁縻州的标准但序言就在“不上户部”上加了一个“多”字,可见并不是凡羁縻州即 不以户籍上报户部检两《唐书》 ,则《新志》本篇剑南松州都督府所领党项丛、崛等十三 州及轨州都督府下注云“以上有版” ,另五十八州下注云“以上无版” ,则松领党项州有将 近五分之一是有版的 《旧志》河北道侨寄于幽州界内的十九个羁縻州,每州皆载有户口数; 陇右道侨寄在宗州界内的八个羁糜府,有合计户数;剑南道戎蝌都督府所领羁縻州十六, 每州皆有户数;松州都督府所领羁縻州二十五,其中六州有户数唯《新志》一概不载 由上述情况看来,唐代正州与羁縻州的区别在法制上可能并未作出过明确的规定,所 以有些州在《旧志》里是正州,而《新志》则列入羁縻以上专就《新唐书·羁縻州》篇予以阐释补证另有两个必须澄清解答的问题是:一、 羁縻州和未设羁縻州的称臣纳贡的部族或国家有无明确区别?二、羁縻州地区是不是唐朝的 版图所届?即,羁縻州是不是唐朝的领土? 一看来,前一问题的答案,只能和上文所讲的正州和羁縻州的区别一样,没有明确的规 定 有人提出过,唐朝对羁縻州是实行了有效的管理的;理由是:1.都督、刺史都由唐朝 任命或册封,接受唐朝的官职和俸禄;2.唐朝也向他们征发军队和贡献,他们必须定期向 唐朝进贡。
前面一条,关于任命、册封和官职的说法都符合历史事实,但唐朝对许多不设羁縻州 的藩属朝贡国的国王、可汗等君长也经常进行册封和命官,并不能作为羁縻州长官所具的 特点,并不能以此把羁縻州和一般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