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南充市镇泰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10页四川省南充市镇泰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摘编自周殿富《你是老榆木,我便伐你做门槛》)6.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B.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C.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D.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B.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B.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C.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参考答案:6.D 7.A 8.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当下的文学呈现出新的形态,这种形态从新世纪之初开始出现,到现在已经完全成形我所指的是“大众”和“小众”的文学分化和平行发展所谓“大众”文学,是指拥有众多读者的“青春文学”和诸如玄幻、职场等类型的文学由于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文化消费能力,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往往迷恋,变成忠实的“粉丝”,青少年所喜爱的“青春文学”通常有着巨额的销售量和广泛的影响力,形成社会的热点而其他类型的文学写作也有了自己相当稳定的爱好者这种“大众”文学占据了小说出版的主要部分,构成了一般读者文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其实这一部分文学过去就已经存在,但它们曾经隐在文学的后面,或者被一些人认为多少有些不登大雅之堂今天,它们在大众文学市场中的地位已经稳固,这一部分的作家也已经成功地开拓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市场。
而“小众”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当作文学主体部分的那部分文学,现在它主要以“纯文学”的形态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化水准的提升,这部分文学一方面受到社会相当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开始在追求优雅文化的中等收入者中,拥有自己的市场它其实也早已走出了过去的困境和低迷状态,而具有了自己的稳定性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写作这一新的商业模式也开始日趋成熟,现在网络文学不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了,它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一种改变我们阅读方式的巨大的现实方向网络所具有的公众参与的特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大众的媒介随着网民数字爆炸性的增长,网络文学空间的扩大也极为迅速,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几乎从开始阅读时就依赖网络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实也为传统的纸面出版文学提供了资源一方面,网络文学许多成功的作品被纸面出版业吸纳而变成了纸面出版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其实起到了沟通传统出版业已经分化为“大众”和“小众”文学的作用,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这样的文学状况已经逐步稳定大众和小众平行发展但缺少联系,网络文学则异常活跃地粘合起二者大众、小众和网络三种文学,支撑起今天的文学生态 (节选自张颐武《大众、小众和网络》,略有删改)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由于“青春文学”通常有着巨额的销售量和广泛的影响力,青少年往往对它迷恋,变成忠实的“粉丝”。
B.“小众”文学受到社会的支持,走出困境和低迷状态,与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化水准的提升有关C.网络文学不再只是文学爱好者的自发行为,它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而且空间的扩大也极为迅速D.时至今日,“大众”和“小众”文学各有各的读者,各有各的空间,呈现出一种分化之后平行发展的状况E.作者分析了大众、小众和网络三种文学,认为它们支撑起今天的文学生态,并展望了它们的发展趋势10.作者认为“大众”文学和“小众”文学现在已逐步稳定,这种稳定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加以说明4分)答:11.请简要概括网络文学的意义和作用3分)答:参考答案:9.(5分)A E(A.因果倒置;E.“展望了它们的发展趋势”无中生有)(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10.(4分) “大众”文学拥有众多青少年读者,拥有自己相当稳定的爱好者,市场地位已经稳固小众”文学在追求优雅文化的中等收入者中拥有自己的市场,文学地位在社会支持下得到稳固 (答对一点得1分)11.(3分)改变读者的阅读方式,为传统的纸面出版文学提供资源,沟通“大众”和“小众”文学答对一点得1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认知应告别无限度“啃老”提起文化符号,最容易想到的还是孔子、书法等传统中国文化,两千年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秉承了中国文化的先驱与精髓。
事关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宏篇叙事自然也少不了这些祖辈先烈世代相传的“中国味”,譬如京剧,譬如书法,譬如造纸术,譬如中医中国文化也因为传统文化的彰显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彪炳着国人在现代性社会里对历史的一种认知和阐释,特别是在功利主义洪流大举进犯的文明危机下,常怀缅怀传统文化之心能实现价值观的自我扬弃无需附庸风雅,也无需故作清高,在传统文化符号的推选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中国特色“古色古味”传统文化符号被大举推崇,是好事,至少说明其在开化性的文明发展史中有其立足之地但我们又应该有所认知,与之相对应的当代文化缺失使我们的切肤之痛无限度的透支传统文化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中,我们鲜有看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对普罗性的大众而言,传统文化成了万金油——大家都大概了解,大家都为之骄傲,大家都能侃侃而谈,但对其体认也仅停留在骄傲和谈资的深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啃老”行为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社会的建构中被屡屡搬上台面,能够和国外媲美,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被用了再用;另一方面,当代文化的发展和架构始终落后半拍,或者说上不了台,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当然,这里面有个心态问题传统文化的“中国化”情结根深蒂固,固化的思维和逻辑锁导致的是容不下其他能够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的存在,即使是当代先进文化也不能上升到“中国符号”的高度,对被抽查的大学生而言如此,对广大国人亦是如此因为可能无需多想,提到文化符号,脑子里都会理所当然的将孔子、书法、中医等“文化元老”拿出来,这已经变成一种毋庸置疑的体认习惯——这就衍生为在文化符号选择上出现的趋同性和理性化及其与日常文化趣味的分离的情况另外的问题还在于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中,功利主义泛滥,肤浅和偏执文化如洪水猛兽,文化多元化的一种弊病就是文化冗杂繁多,核心文化价值缺失这是最需要警惕的,因为即使是传统文化都会出现最近的“糟粕精华”如何界定的学术争论,而当代文化虽然批判性和抵制性大有,却依然不能消弭和摆脱落后和腐朽文化的扰攘侵蚀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下,当代文化缺少“领头羊”,既有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尚需锤炼,特别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符号岌岌可危需要拯救和弘扬的,正是那些身处庞杂文化侵扰的“中国味”,譬如鲁迅,譬如鸟巢等等在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中国当代文化既要自证清白,出污泥而不如染,还要自我升华,自我琢磨。
而这一切,都得依靠国人的力量,那么在这场当代文化符号的提格与抛光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纠偏——不能无限度“啃老”——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3期7.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 文化多元的弊病是文化的多样化,然而核心文化价值缺失B. 文化符号选择出现趋同性和理性化及其与日常文化趣味的分离C. 文化功利主义、肤浅和偏执文化影响当代社会对待文化的态度D. 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自证清白,出淤泥而不染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京剧、书法、造纸术、中医等等,这些祖辈先烈世代相传的“中国味”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B. 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显示着国人对历史的一种认知和阐释,常怀缅怀传统文化之心能实现价值观的自我扬弃C. 当前,传统文化符号被大举推崇,不但如此,我们也已经常看到,大多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D.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符号岌岌可危,譬如鲁迅、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