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必背古诗文带注释带译文64篇.docx
6页高考必背古诗文带注释带译文64篇 高考必背64 1.孔子语录《论语》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 高考必背64 1.孔子语录《论语》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