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的妈妈》教案.doc
15页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的妈妈》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的妈妈》优质教案1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主动搀扶着一位被别人所忽视的、穿着破衣衫的素不相识的老妇人过马路的事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共十三小节 生字不多,内容较为浅显,而且是一篇带星号的课文,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形式读通课文,教师则帮助、指点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也可以让学生演一演 (二)、词句的简析 词语: 泥泞:烂泥淤积, 不好走 迟疑:拿不定主意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 关照:关心照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识记5个生字:融、泞、迈、虔、佑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圈出生字,完成预习题 【课前预习】 读通课文,完成: 1.圈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融化(rng lng) 泥泞(nn nnɡ) 虔诚(qiǎn qin) 年迈(mn mi) 2.形近字组词 右( ) 虔( ) 泞( ) 佑( ) 虚( ) 拧( ) 3.抄写词语 衣衫 融雪 泥泞 虔诚 关照 保佑 老迈 迟疑 小心翼翼 4.理解词语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虔诚”,意思是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迟疑”,意思是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关照”,意思是 5.填上合适的动词 ( )脚步 ( )街道 ( )双脚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一)当你走在路上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板书课题: 17 别人的妈妈。
这是一首叙事诗(板书叙事诗) 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首外国叙事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揭示课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从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进行概括,从而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 二、预习检查 (一)小组交流检查 (二)集体交流 1.读字组词2.分节读课文 (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哪些地方不明白? 三、学习课文 (一)读读议议,说说小伙子对老人的关心 1.“别人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遇到了什么困难?根据诗歌中所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理解“老迈、迟疑”想象老妇人在十字路口时的动作神情及目光中的话语 2.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她,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行人: 孩子们: 小伙子: 3.小伙子是怎样做的?找一找青年人帮助老人的动作,并把它圈起来 引读:终于,人海里( )出青年,他快步( )到老妇人身边 他( )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过街道 小伙子( )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 )过马路 从小伙子的表现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小伙子 4.想象说话: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 5.“别人的妈妈”祝愿这位小伙子将来能够办大事,你认为怎样的人将来才能办大事? 【设计意图:从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一连串的动作中,可以反映青年人的品质。
本环节就是通过找、圈、读等一系列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感受青年的形象言为心声,除动作外,语言也能反映人物的品质,让学生想象老妇人和青年之间的对话,其目的在于对青年人关心老人的品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青年人的表现与马路上其他人的表现产生鲜明的对比 (二)指导朗读诗歌朗读要注意节奏,韵律 四、说一说,演一演, (一)根据提示,小组合作,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老妇人的外貌、遇到什么困难及她当时的动作、神情、目光;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老妇人,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行人、孩子们、小伙子;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回家后老妇人又做了什么?) 合作方式: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轮读…… (二)组织演示:先自己根据诗歌内容在小组中说一说(以“别人的妈妈”的口吻复述课文)然后推选小组成员演一演 【设计意图: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活泼的形式中进行感悟,而且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复述课文 五、作业: (一)熟读诗歌,填空: 一天,老妇人 ,人们 ,一位青年 (二)改写句子,使句子意思不变 1.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是否认识那老妇。
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 ” 2.他说不认识,是别人的妈妈,她年纪大了,走路时会眼花 他说:“ ” (三)选做:将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别人的妈妈》 提示:从天气的恶劣,可以想象马路上泥泞不堪的样子;从老妇人的脚步老迈迟疑,可以想象她走路艰难的样子;从老妇人求助的目光中,可以想象她仿佛在说些什么…… 附板书 17 别人的妈妈 关心老人、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老人 穿着破旧、脚步迟钝 求助 祷告 行人 穿过 没有注意 孩子 擦过 没有停步 青年人 走、牵、说、扶、问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的.妈妈》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1、 识记3个生字 2、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3、 小组合作,读读演演这首诗 4、 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并感受叙事诗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记得《木兰诗》吗?谁来给大家背诵其中的片段? 2、 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像这种叙述一件事、一则故事的诗就叫叙事诗 出示:叙事诗 3、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外国叙事诗—— 揭题:别人的妈妈 读题 4、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质疑) 让我们学习课文来了解。
二、 了解故事 1、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 2、 交流: (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 三、 自学课文 1、 要求: l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l 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l 小组交流,若仍无法解决的词语,留待大组交流 2、 交流 1) 开火车读课文 2) 交流你已理解的词语,说说用了什么方法? 3) 提出自己仍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参考: 融雪——融化的积雪 迟疑——犹豫与诗中的“停顿”一起形容老妇人走路不稳,摇摇摆摆 保佑——迷信人称神力保佑和帮助课文中是老妇对帮助她的小伙子的美好愿望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四、 积累运用 1、 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 可以小组合作朗读(分角色读、轮读、男女生分读);加动作表演读;课本剧排练等等 2、 师生评价:结合课文内容 3、 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或启发?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的妈妈》优质教案3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理念: 中职语文是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专业创设情境,通过微课视频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篇目《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可见,培养自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是大纲的两项基本要求 学情分析: 中职高一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阅读了一定量有关写母亲的诗歌和文章,他们会感恩,能独立,但是正值十六七岁的年龄,难以将爱付诸行动阅读面相对比较狭窄,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是很强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和品味本课语言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运用文字语言的能力 教法学法: (1)引导法,点拨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颂、怀念之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还有就是教师引导法,切身感染法,通过教师的自我的例子,让学生得到薰陶,产生心灵的共鸣 (2)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发现阅读法、师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师生合作,逐步发现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5、课堂延伸,写作链接 6、创意练习,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你的生活中,在与母亲的相处或交谈中,是否有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请谈谈你的感受教师结合自身孝顺母亲的例子,播放图片和视频学生讲述母亲故事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情境,师生共鸣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提问给学生分组讨论: A.记叙了母亲一生的哪几件主要的事情? B.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C.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 学生分组探究,把握脉络——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 A.记叙了母亲一生的哪几件主要的事情? B.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C.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师生合作,逐步发现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两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分析重点句子含义如: (1)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器发着光 (2)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