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国家造林技术规程.doc
17页九)国家造林技术规程(新)黑龙江省林业规划设计院 高级工程师 栾奎志 植树造林是林业的基础工作,也是发展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为了指导和规范植树造林,以提高 造林成活率,特制定 GB/T 15776 —2006《造林技术规程》,本标准于 2006 年 7 月12 日发布,从 2006 年12 月1 日开始实施本标准代替 GB/T 15776 — 1995《造林技术规程》一、规程修订背景(一)林业发展战略转变 (方向与任务 )1、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2、林业是唯一承担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三大产品的行业3、生态产品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根本性问题4、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森林的第一需求5、木材产品的需求又是刚性需求(二)造林成为修复生态和发展林业的主要手段1、造林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造林是尽快恢复森林和修复生态的唯一有效措施 ,对森林破坏严重地区、少林地区尤为重要3、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 5325.73 万公顷 ,占森林资源的 31.51%,居世界第一位4、重点生态工程以造林任务为主 ,造林规模长期保持在 1 亿亩以上(三)我国造林事业呈现出一些新特征1、人工造林比重在下降,但规模仍然较大2、生态公益林造林比重在逐步扩大3、阔叶树、乡土树种造林比重逐步增加4、混交林比重越来越大5、灌木林营造成为西部造林的主要类型6、在上述区域的覆盖度大于 30% 灌木林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 (五)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造林发展1、改革明晰了林地产权,调动了造林积极性2、经营权的落实增加了造林的自主性3、农户的分散经营突出了对造林技术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规程修订及过程(一)原造林技术规程1、 1978 年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郑万均等 )2、 1995 年,出台《造林技术规程》国标3、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战略下,对造林更新技术的完整总结4、适用于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但飞播和封育仅作为造林方法之一,与植苗、分殖、 人工播种方式并列(二)修订指导思想1、以 “森林法 ”、 “森林法实施条例 ”等法律法规为依据2、以可持续经营理论为指导3、以林业分类经营为基础4、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导向5、以科技为依托,积极吸收先进实用的技术和方法6、为生态建设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服务(三)修订原则1、坚持与相关标准、规程、规定协调一致;2、坚持贯彻林业分类经营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宗旨;3、坚持科学性,提倡使用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4、坚持可操作性,对生产用指导作用(四)修订过程1、调研阶段( 2003— 2003.10),提出了修订思路和主要修订内容2、草稿阶段 (2003.11 —2004.4), 吸收了内蒙古、安徽、河北、广东、云南等造林标准、造林模式。
反3、征求意见稿阶段( 2004.5—2004.12), 2004 年底在全国营造林处长会议上征求意见后下发 馈意见 129 条,采纳 73 条,部分采纳 8 条,不采纳 48 条4、送审稿阶段( 2004.12— 2005.4)5、报批稿阶段 (2005.5 — 2005.4.)三、新规程的主要特点(一)以人工造林为主线1、造林包括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三大方式,突出飞播、封育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已分别编制相应标准,本标准仅涉及人工造林3、人工植苗、分殖、直播(穴播或条播 )(二)造林地内涵扩大1、不仅仅为宜林地和迹地,也包括了疏林地、灌木林地和低质低效林地2、适用范围包括无林地营造,疏林地、灌木林地和低质低效林地改造,伐前更新和四旁植树3、宜林地减少4、森林标准降为 0.2 后,低质林增加5、冠下造林技术突破(阴性树种)(三)严格贯彻林业分类经营战略1、根据森林主导功能和经营目标选择造林树种2、分别公益林、商品林确定适宜立地、栽培技术和检查验收指标3、考虑速生丰产用材林以及干旱区造林需要,修订时考虑了肥料、保水材料等应用(四)生态优先1、树种选择(生态与经济目的结合)2、造林地清林3、整地4、施肥和药剂使用5、突出灌木林在干旱区的营造(五)满足工程管理需要1、造林设计要求2、工程监理要求3、工程造林定额核算的需要4、检查验收标准和指标完善(六)调整了标准结构1、取消了林种确定内容2、将树种选择、密度确定、种植点配置、整地、种苗处理、施肥、播种与栽植、未成林管护与保 护等技术内容纳入一章3、标准格式、结构按 “GB/T 1.1 — 200的0要”求进行规范4、现有结构: 15 章调整为 11 章5、增加了 2 章(术语、林冠下造林)6、删除了 2 章(林种确定、混交造林和树种更换)7、合并了 6 章(技术体系)8、删除了 2 个附录,修改了 1 个附录,增加了 2 个附录四、 GB/T 15776 — 2006《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 — 2006《造林技术规程》(以下简称 “规程 ”)主要包括十一部分: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造林作业设计; 6、各造林方式适用条件; 7、种子和苗木;8、造林技术; 9、林冠下造林; 10、检查验收; 11、造林技术档案。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规程,重点讲一讲涉及北方造林的内容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造林的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方式、造林树种选择和造林密度、种植点配制、整 地、造林用种子和苗木及其处理、造林施肥、栽植、灌木树种造林、未成林管护、检查验收和造林技 术档案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本规程主要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的人工造林和林冠下造林 以及四旁植树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协定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4175 林木引种GB/T 15783 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8337.2 生态公益林建设 规划设计通则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GB/T 20391 - 2006 毛竹林丰产技术LY / T 1000 容器育苗技术LY / T 1058 - 1991 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LY / T 1384 - 1999 杉木速生丰产林LY / T 1385 - 1999 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LY / T 1435 - 1999 红松速生丰产林LY / T 1436 - 1999 柠檬桉速生丰产用材林LY / T 1495 - 1999 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LY / T 1496 - 1999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LY / T 1527 - 1999 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LY / T 1528 - 1999 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LY / T 1557 - 2000 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 / T 1559 - 1999 红皮云杉人工林速生丰产技术LY / T 1607 - 2003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的规定(林资发 [2004]14 号)3 术语和定义 主要术语和定义。
3.1造林afforestation:在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形成、 恢复或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3.2 人工造林 artificial afforestation :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的总称3.2.1播种造林seeding把林木种子通过人工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森林的造林方法包括穴播(seed ingin hole) 和条播(seed ing in line )3.2.2 植苗造林 afforestation by seedlings :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3.2.3分殖造林 vegetative reproduction:利用树木的一段树干,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做插穗,直 接插植于造林地的方法包括插木造林( planting of slip )和地下茎造林( afforestation by rhizome )3.3 四旁(零星)植树 planting the “ four around (around villages , homes, roads and rivers在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栽植竹、木,连续造林面积不到 0.067hm2。
3.4 伐前更新 regeneration before harvesting :在结束主伐或更新伐之前形成更新层的森林更新方式3.5 更新造林 planting of regeneration :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造林重新形 成森林的过程3.6林冠下造林 afforesting the canopy base, planting in stand:为了伐前更新,或改善森林生态系统 的结构与功能进而提高其质量,或培养需要在林冠遮荫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树种而在以有林分 中在已有林分中进行造林的过程包括伐前更新造林和有林地补植3.7 造林地 afforestation land :实施造林作业的地段3.8 适地适树 favored tree for suitable land (adaptive area and tree species ) :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的技术经 济和管理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或高效益3.9造林区域 planting region :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当前的林业发展状况相对一致,造 林目的相同并采取相似的造林措施、在地域上相连的区域。
3.10 幼树 small sapling;juvenile tree;young growth;youngling :生长稳定尚未长大的树,其年龄处于 幼龄龄组阶段对于天然林,特点通常为与主林层不属于同一林木世代,其胸径多在检尺径以下,或 高度不及主林层一半对于人工林,则年龄在三年(南方,不包括三年)或五年(北方,不包括五年) 以上、胸径在检尺径以下生长稳定的林木3.11纯林pure stand :由一种树种组成,或虽由多种树种组成,但主要树种的株数或以上的森林3.12混交林 mixed stan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 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 80%(含)以下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以及植生组混交等3.13造林典型设计afforestation model :造林典型设计是在某一造林地区,分别不同的立地类型,按其 适宜的造林树种,依据造林技术规程,编制适用于该造林地区一定立地类型、一定林种和树种的造林 技术设计图表3.14造林密度planting density (初植密度;栽植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点数或播种点(穴) 数。
3.15 整地 site preparation; land preparation :植苗或播种前清理造林地上有碍于造林作业的地被物或 采伐剩余物,以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