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缘政治区及国家聚合-分离指数构建与应用-以东南亚为例.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474873378
  • 上传时间:2024-05-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85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缘政治区及国家聚合-分离指数构建与应用以东南亚为例    胡志丁,黄艺丹,张 喆(华东师范大学 a.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b.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62)世界各地缘政治区的版图处于风云变幻中不同时期,世界各地缘政治区存在国家间相互斗争的“分离”态势和国家间联合结盟“聚合”倾向十四世纪至二战期间,欧洲大陆国家间战火连绵,二战后欧洲加速了一体化的发展,成为地区主义实践的成功典范而2016年的“英国脱欧”事件似乎正将引发欧洲一体化逆潮(高奇琦 等,2019)西欧经历了从割裂战争到地区联合,再到分歧加深的动态发展演化过程而同样小国林立,权力结构复杂、资源宗教矛盾突出的中东地区,各国之间长期处于矛盾频发、割裂斗争的状态在北美大陆,美国强势主导区域合作态势,国家间力量差距悬殊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地区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而南亚大陆的印巴两国虽然国力有差距,但由于大国介入,相互制衡、争锋相对,其区域合作态势始终遭受“安全困境”的影响(郎平,2014)可以看出,同一个地区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不同的聚合分离趋向从国家尺度上看,域内各个国家也 会形成各自的聚合分离趋向即使西欧地区总体趋于聚合,英国却长期存在脱离欧洲大陆发展的倾向。

      而德国则在不断深化与西欧各国的合作,在经济政治和安全防务领域试图成为欧洲的领导者(Bachmann et al., 2016)可见地区、国家尺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聚合-分离态势,本文构建的聚合-分离指数,旨在从国家和超国家层面分析地区内共同发展或割裂发展的趋势及程度本文的研究尺度包括地缘政治区单元和国家单元,地缘政治区(Geopolitical Region)是30 多年前由索尔·科恩(Cohen S B)提出,由地缘战略区(Geostrategic Region)细分而来,其划分标准为内部地缘政治的统一性由于其直接导源于地理区域,也表达了地理特征的统一性,因此这种单元可以为共同的政治经济活动提供基础区位的邻近和资源的互补,是区分地缘政治区的标志(科恩,1991)本文的地缘政治区代表地理和政治经济单元的区域的集合,本文案例东南亚正是地理单元和形成共同政治经济活动的地缘政治区单位1950 年,哈特向(R·Hartshorne)提出“国家职能说”,强调向心力和离心力对政治单元结合的作用他认为当某地区与外部国家的紧密程度超过与本国各地区的关系时,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s)增强;而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s)则是将不同地区拉在一起组成一个国家的力量。

      即离心的力量(如不均衡发展)驱使国家分裂,而向心的力量(如强大的“国家思想”)促使国家联合(Hartshorne et al., 1950)将研究尺度从领域国家放大到地缘政治区,也存在某种离心的力量使得区内国家脱离地区,而共同的经济需求、安全需求和对地区身份的认同加深都会强化地缘政治区内各国的向心聚合过程哈特向的思想是聚合-分离指数的理论来源关于区域“聚合”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地区主义演进、区域一体化程度评估、地缘关系联系度等方面都有过类似的探讨门洪华(2014)深入剖析了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对地区秩序的重塑过程;Hettne等(2000)探析了关系主义和结构主义视角下地理区域内合作、互补、融合的过程;Börzel 等(2016)探析了区域制度建设的路径;Chakma(2020)以南盟为例,分析了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过程和阻碍因素在区域一体化的程度测度上,Philippe De Lombaerde 整理了区域一体化的综合指数和指标体系(De Lombaerde et al., 2012),通过构建计分板指标模型对全球各大洲的一体化程度进行监测(De Lombaerde et al., 2017),为亚洲的一体化定量监测设立了专门的指标体系(De Lombaerde, 2021)。

      庞效民(1998)评价了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效果;王志等(2021)对具体的地区组织进行了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测度部分学者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不同因素对地区形成制度合作的影响及不同地区制度一体化的形成路径(Powers et al., 2011; Haftel, 2013; Mansfield et al., 2013)在国家间地缘联系强度的定量测度上,已有多位学者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引力模型等方法,对国家间地缘经济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及空间格局进行了量化测度(杜德斌 等,2016;秦奇 等,2018;陈小强 等,2019;赵亚博 等,2019)当前对地区整体的地缘环境的评价和定量测度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胡志丁 等,2013,2014,2020;叶帅 等,2021)在有关“分离”的研究上,前人对于“去一体化”“分离主义”“孤立主义”均有相关研究去一体化相关研究聚焦于近年来欧洲地区的去一体化现象研究和背后的理论解释(李明明,2018;田粤皖 等,2020)而分离主义则聚焦于主权国家内部的分裂分离的影响因素和演进过程(许川,2020)综上所述,现有对地区主义和区域一体化的演化过程、发展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对地区主义倒退的相关研究,也缺乏对地区长期聚合-分离动态演化过程的定量评估。

      从制度层面、经济贸易联系层面对地区一体化的研究视角较为丰富,但缺乏对地理层面、结构层面的探讨,缺少全面、综合的定量测算,而聚合-分离指数模型是对评价区域和国家向心发展和分离发展的定量方法的补足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跨境互动带来了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相互依赖,交通运输技术和通讯的变化创造了新的跨国界互动强度(Baylis et al.,2010),国家和地区的聚合-分离趋向的判别和横向对比难以直观判定因此,采用聚合-分离模型分析整个地区、各个国家,有助于在国际关系处理、建立合作联盟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鉴于此,本文从地缘环境的综合视角出发,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多方面,从本底要素、关联要素、结构要素多层次综合考量地缘政治区及区内国家形成凝聚合力或离心力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定量评估的具体指标从国家和地缘政治区2个尺度,衡量不同时期某国家、某地缘政治区的向区域内向心凝聚融合或远离区域发展的倾向及程度1 聚合-分离指数的构建与数据来源1.1 指数构建的逻辑思路阿尔弗雷德·W·麦考伊在其2019 年出版的《美国全球权力的兴衰》中指出:“更大的国家在多大的范围存在以及维持了多长时间,取决于特定时期内部和外部的地缘政治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在于核心地区的权力以及其维持统治权的能力”(阿尔弗雷德,2019)同理,某时期某地区内超国家行为体的维持和加深,也深受该时期该地区的地缘环境影响本文搭建的地缘政治区和区内国家聚合-分离指数体系,以地缘环境评估模型的分析框架(胡志丁 等,2013)为基础,从本底要素、关联要素、结构要素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2个尺度分别衡量某地缘政治区及区内各个国家的聚合-分离指数1.1.1 本底要素层次 本底要素指影响聚合-分离的国家或地缘政治区自身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因素其中自然地理要素中,尤为明显的是地形阻隔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尼古拉·查强(2012)在其著作《地缘战略与大国安全》中写道:“一国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其外交政策的首要因素”若其国家本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导致其与所属区域的分离,即某国家在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处于较为边缘、被地形阻隔的区域一方面增加了该国与域内其他国家的联系成本,另一方面地理位置的边缘性也会导致其地区认同感的降低,从而促使其分离如日本位于欧亚大陆的外新月形地区,属于欧亚大陆边缘岛国,故其更容易产生“脱亚入欧”的政治思想社会经济要素中,政治、经济同质性对于地区凝聚具有重要作用。

      Powers(2011)认为如果区域内各国在国内治理的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上存在严重分歧,则不太可能达成国际合作Nogues(1993)也指出,创建区域机制协定的可行性取决于成员国是否具有相似的经济或政治体制,认为国家政治体制的相似性将决定它们是否构建特惠协定,并决定特惠协定实施的效力此外,区域内各国的宗教、语言、民族、信仰等“原生”差异,易使国家间产生隔阂,进而导致分离反之语言、宗教、文化相同或相似的地区,区域国际组织的发展更容易深入文化渊源同质性越强,国家和民族间的内聚力越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集体行动能力、解决冲突和矛盾的能力越强(Hettne et al., 2000)1.1.2 关联要素层次 关联性要素在形成地区聚合力上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功能主义的学者多认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越高,国家间越容易形成超国家的地区制度(Hurrell, 1995)地缘政治区域内,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政治上的结盟、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能增强区域内国家的相互联系,使其较难脱离于地区向外发展反之区域内各国间的冲突摩擦会导致该国产生脱离区域发展的倾向而功能主义的学者多认为,国家间跨国界交流越多,越能塑造出国家间共同利益,产生地区合作动力,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

      并且由于功能合作“外溢”效应,导致合作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最终涌现出超国家地区制度(Acharya et al., 2007)地区经济组织内成员国贸易比重越高,意味着它们经济相互依存程度越深,彼此间共同利益也越多,需要设计出更为强大的地区制度来支撑紧密的经济联系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和动力(De Lombaerde, 2008)1.1.3 结构要素层次 结构要素指由关系形成的包括空间层面、物质层面以及理念层面的结构对聚合-分离造成影响的因素空间层面的结构如某国在区域内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边缘、半边缘、中心),影响该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意愿和能力如英国位于欧洲的最西部,地理位置边缘且为海岛国家,英吉利海峡将其与欧洲大陆相隔,不利的空间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英国在西欧的各项事务中被动地处于游离状态相对而言,地处西欧正中心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上能形成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更大物质结构指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在国家之间的不均衡分布形成的结构对聚合-分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某国在该地区经济、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是否利于其政治军事安全利益以及是否形成稳定向好的经济贸易结构Laursen(2010)认为,大国在地区制度设计中的作用远远超过小国,权力不对称有助于承诺性制度的出现。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若区域内存在巨大不对等的权力对比,则更容易形成承诺性制度(Forountan, 1993)政治军事方面,通过衡量某国所处地区内的政治阵营对立情况(是否存在两级对立格局)、在所处阵营掌握的权力大小、其他阵营对其的威胁程度3个方面评价某国在地区政治结构中的所处位置若区域内政治阵营越复杂、阵营之间越对立、某国在该阵营的实力和权力越小、对立阵营方的实力和权力越大,则越容易出现该国远离该区域的发展趋向反之,若区域内由单一政治势力主导,各国之间同属一个政治阵营,则越容易出现该国向区域内凝聚向心的情况即单极霸权越强,越有可能采取排他性制度制衡,而体系权力分布越走向多极,采取包容性制度制衡的可能性越大(He, 2008)而经济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区域成员国之间的生产价值链互补程度主要反映该地区经济整合与一体化的能力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市场向心力(Chia, 2014)多位学者的研究均指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深度依赖于经济体制因素,包括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互补性程度(Fischer, 1993; Balassa, 1994; Laursen, 2010)故可通过评价区域内是否形成互补的经贸合作关系及其程度衡量聚合-分离值。

      制度理念结构包括共同的理念或地区认同的程度和地区制度的正向效益地区认同对聚合-分离的影响十分显现,建构主义学者多次论证了地区认同对地区向心力凝聚力的正向作用(Terada, 2003)集体身份认同是支撑地区凝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