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词二首第二课时学生版.doc
4页高二 语文 学案《苏轼词二首》 使用时间:2015 年 1 月 1《定风波》学案班级 姓名 小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3. 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学习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课时】一课时一、 回顾预习简介作者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 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学习指导注意目标,心中有数了解背景了解常识 高二 语文 学案《苏轼词二首》 使用时间:2015 年 1 月 5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通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诵读提示读准字音: 如:同行 xíng 吟啸 xiào 一蓑 suō 烟雨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 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合作探究积极参与 高二 语文 学案《苏轼词二首》 使用时间:2015 年 1 月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二、自主、合作、探究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2. “徐行”且“吟啸” ,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3.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如何以小见大的?4.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5.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三、当堂达标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 ,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及时巩固 高二 语文 学案《苏轼词二首》 使用时间:2015 年 1 月 1四、总结提升五、拓展延伸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一旦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动荡,我国的燃油市场也将随之出现波动。
B.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亚太市长峰会期间各显其能,使来宾们从中感受到重庆青年的友好 C.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调到北京去了 D.他清楚地记得,一周前,一个人背着一个黑色的皮包,从这条小路匆匆地走进村子,径直走进了王明那有些破败的小院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主张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贡献与索取一致的观点,并不是主张把人生的价值仅仅归结到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向社会的索取上 B.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了起来,使他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C.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战,我赶紧扣上大衣扣子,快步向不远处的汽车站走去 D.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损失,长期以来所恪守的诚信待人的美好品德也会丧失 高二 语文 学案《苏轼词二首》 使用时间:2015 年 1 月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