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1人教新课标3.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28076675
  • 上传时间:2023-08-1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2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教学设计“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目标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难点: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

      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 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   请问,你觉得哪位考生能考中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并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学习生字,巩固新知 召集 他俩 骆驼 恰好 半截 禁不住密密麻麻 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重点字词的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分类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3、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数得清)(2)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数得清)(3)三徒弟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小徒弟的画能做到“以少代多”,体现出数不尽的骆驼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数的清<数不清)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1)读一读画师的话2)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并找出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3)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分别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总结感悟: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8、再次通读全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四)、拓展内容(1)回忆一下学过的课文,你能想起哪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矛和盾的集合爱迪生救妈妈课文《充气雨衣》中的主人公——小林  (2)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有一次,翰林院有打算考试,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各考生面对试题纷纷冥思苦想,之后大家开始作画,风格不一,下面几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