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 修改[精选].doc
3页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摘要】曹植,字子建,我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洛神赋》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设立了一个梦幻的境界,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讲述了一段人与神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最终因为人神殊途而不能走到一起,又充满了惆怅之情本文将从舞蹈意蕴的视角对《洛神赋》进行深入的解读关键词】曹植;《洛神赋》;舞蹈 曹植一生创作了诸如《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飞龙篇》等著名作品,其中《洛神赋》是他的代表作中国神话里,伏羲氏的女儿宓妃在洛水溺水而死,上天感于伏羲氏之功,故将宓妃封为洛神《洛神赋》原名为《感甄赋》,是一篇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后世有人曾解释说“甄”与“鄄”相通,是曹植被封地鄄城后所作,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篇作品与曹植的一段情感经历有密切关系,曹植年轻时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有一段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后来曹叡登基,因为避讳,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浪漫的情怀,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而栩栩如生的女神形象,作者在文中极力地表达了对洛神的爱慕之情,在人神殊途,洛神飘然而去的时候,又抒发了无限的惆怅和哀思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分析,曹植深受儒道侠思想的影响,当时他又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想“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但是由于受到兄弟的排挤,在争夺王位的战斗中处于下风,所以在他的内心里,这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想法就像是文中的人神之恋一样,只能是一个幻想,曹植一向看不起以文建功,成一家之言,认为这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但是此刻这种事业也许正适合他自己。
最后,事实证明,他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中华文明谱写了一曲不朽的篇章文中的“皎皎似轻云避月,飘飘似回风流雪”、“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表现出了独特的舞蹈审美特征,本文将对《洛神赋》中的舞蹈意蕴予以解读1、 作品的创作背景 处于三国时期的曹植,受到来自于儒道侠三种思想的影响,这与他独特的文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三国时期,建安时代,还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曹植的文学成就都是令人瞩目的从艺术角度讲,曹植在继承了楚辞、《诗经》和汉乐府等诗歌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传统基础上,曹植开辟了五言诗的新时代,使得五言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基本体裁,一直沿用千年汉朝时期,诗赋的创作一般追求辞藻的华丽,体制的宏大,但是曹植打破了这一传统,以短小精干的篇幅中展现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内容而著名他的诗赋语言精美、风格多样但是又凝练而有神,堪称是我国诗赋史上的经典曹植可以采用多种文体创作散文,而最为突出的又属“书”和“表”,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评价曹植的“表”是群才之冠,他的“书”更是“书”中瑰宝,价值极高这种种评价,使得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卓尔不群”谢灵运评价曹植“才高八斗”,在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中当属首位。
黄初年间,曹植受到了兄弟曹丕的严重迫害,曹丕即位之初,就将曹植的党羽丁仪、丁翼两兄弟铲除,并杀掉了俩人家中男丁后来学术界将这件事情与曹植的作品《野田黄雀行》联系起来,认为这篇作品是因此事而作诗中塑造了两个意象,一个是“黄雀”,一个是“少年”,描写了少年刺破罗网将黄雀救出的场景,暗指希望有人能将他两个落难的朋友救出221年,也就是黄初二年,曹植受到曹丕指派的见过谒者的诬告而获罪,虽然有母亲卞太后的力保才得以逃得生路,但是被曹丕贬为安乡侯远谪他乡223年,曹植回京朝拜,曹丕一直托故不见,让曹植独在西馆居住曹植恐慌,认为大难将至,于是作《责躬》、《应诏》二诗献给曹丕,曹丕看后才允许曹植觐见曹植觐见当日,披发赤脚,身负刑具,以待罪之人的身份去朝拜此刻他为了保全性命,已没有了尊严,在曹丕的迫害下只能低头认错,伏罪称臣曹植于文帝的距离就在这一次次的迫害与徙封中逐渐拉远黄初年间,曹植一直在外漂泊,使得他与文帝间的兄弟情谊更淡曹丕的不断迫害也使得兄弟间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曹植明白,“不被近亲”是必然结果但是曹植在《洛神赋》中表达“不被近亲”时,没有流露出一丝的恨意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意为人神之道不同使得兄弟不能亲近,而不是君王故意疏远。
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曹植只能借洛神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不能明言但是笔者认为,曹植写“洛神”与“余”的恋恋不舍,是借以表达“君王”与“余”仍有兄弟情谊的想法2、 对《洛神赋》从舞蹈意蕴角度解读1、 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体态美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的名言曹植将自己的审美理念用洛神之美表达出来,通过可以让人感受的形象,加上想象和创造表达出来曹植用“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来展现洛神的形象,在此,充满想象空间的“惊鸿”、“游龙”造就了一个千古典范的魅力形象、后世诸多大家都对“惊鸿”有不同的用法和解释唐代刘禹锡就曾用“惊鸿”来展现歌舞伎泰娘的体态轻盈之美,而更多文学家也将“惊鸿”作为舞蹈审美特征来使用在品赏“翩若惊鸿”时,王立洲先生指出体态美共有四点:一是洛神的神态美,表达了对洛神的爱慕;而是场景美,扑朔迷离,倏忽湮幻,体现了对虚幻的洛神从距离上的审美;三是气氛美,祥和之美;四是情感美,诗赋的意蕴有感伤之美在《洛神赋》中,洛神代表着美好的理想,作者还将自己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最终不得实现的哀思蕴含其中叶嘉莹说,自古以来的人才志士都有一个基本的心态,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又不断地被打入到失败的深渊,到最后,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失败后的失落组成了凄美的人生。
但是,一般人的追求只是基于个人的生存基于而发起的,而曹植的生命追求则不尽相同在离开京师返回封地的途中,曹植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前行,孤寂与失落的情绪布满心头就在这艰难的旅程和失落的心境中,曹植的内心特别期盼着能有一个美丽的姑娘,来一场动人心弦的邂逅,美丽无双的资质,是美好的化身失落而孤寂的心灵特别需要一个代表美好与爱的神的抚慰后人将《洛神赋》中的内容与甄氏联系在一起,也是因为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在早期人们的心中,洛神作为母系的代表,是人们受伤心灵的一个栖息地2、 情感的寄托曹植是一个多情的种子,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情与苦的交织中,他的政治人生也经历了无数的打击和挫折这也是造就他这个多情文人的主要因素曹操在世时,对小儿子曹植颇为宠爱,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紧接着,建安十九年又被封为临淄侯,二十多岁的曹植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辉煌和得意的时光曹植在曹操的宠爱下内心孤傲,有点不自量力,但是他满怀信心去争夺太子之位,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这也是日后他和亲友们遭受灭顶之灾的伏笔友人丁氏兄弟和亲人崔氏被杀害,他不敢反抗,只能作赋《野田黄雀行》来抒发内心的交集以及寻求世人的帮助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曹丕对曹植不断迫害,曹植内心十分不满,作赋《赠白马王彪》来抒发心中的不满。
还曾作《行女哀辞》和《金瓠哀辞》来悼念两个夭亡的幼女曹植想来多愁善感,他怎么可能不将这些切肤之痛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以抒发情感呢?但是对于微罪被杀的妻子,他没有只言片语的哀辞崔氏嫁与曹植为妻至少也有五六年的时间,这期间她与曹植朝夕相伴,夫妻情深曹植又怎么能够忘记这位新婚妻子的音容笑貌呢,怎么可以忘记仍然充满少女情怀的新娘呢?虽然当时的法令明令不得衣绣,但是崔氏仍然在曹植的庇护下我行我素这也说明崔氏不是一个甘于被传统和法令所约束的女人,是追求自由的,他与曹子建那种放荡不羁的性格可谓是珠联璧合由此看来,《洛神赋》中所刻画的那位神秘女子,应该就是崔氏无疑在《三国志》中,崔氏崔琰是一个“声姿高畅,眉目疏朗”的女子,她不仅美丽,而且非常倔强虽然时过境迁,现在有限的资料已经让我们无从辨识当年的崔氏是否与叔父的性格有些许的相似,但是对于外贸的描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自然,曹植在《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美妙绝伦的女子,也就是不是空穴来风的泛泛而谈了其实今天细读《洛神赋》我们可以发现,在文章中还有一些句子虽然看似违背常理,但是如果解释这个女神就是前妻的化身,则又相对合理了洛神是踏水而来,曹植并没有面对面交谈,但是曹植在刻画女神的神态的时候则写道:“丹唇外朗,皓齿内鲜”,如果没有前妻的形象,那么没有近距离接触的曹植又如何能详尽地刻画出洛神的语气和语调,又如何能刻画出如此生动的神态呢?自然,后人对《洛神赋》的解读中,也有很多人从中找到很多挪用的现成的华丽词句,如“其形也、翩若惊鸿……铅华弗御”以及其他很多章节中,都有一些词句是挪用古人的名句。
但是这并不代表曹植就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文贼他能突破古人的传统,在创意和情景上独辟畦径,用文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与这个深深爱慕的女子生离死别时的沉重心情在描写与洛神的相遇时,曹植写道“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这种描写说明曹植于洛神绝对不是萍水相逢的偶遇,而是日久生情和相濡以沫下产生出来的神情,而不是一见钟情式的冲动情感这也更能证明《洛神赋》中的洛神就是爱琴崔氏的化身怨盛年之莫当”中的“盛年”,当然是曹植于崔氏的盛年,《洛神赋》创作时,曹植仅三十有余,而崔氏如果在世,可能还不到三十,正是两个人的盛年但是“人神殊途”,两人阴阳相隔,再也无法会面结论: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一生创作了许多名篇,《洛神赋》是他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作者采用烂漫主义的手法,结合奇幻的色彩,描写了人神相恋的甜蜜与悲情千百年来,文章优美的语言、浓郁的情感以及细腻的描写倾倒了无数文人曹植在文中表达了对亲近君王的渴求,也表达了对亡妻崔氏的深深哀思本文从舞蹈意蕴的视角对《洛神赋》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