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晨读资料之六.doc
2页晨读资料之六1、 翻译(1)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2)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日:“是趣乱也译文 :(1)适逢南市发生火灾,善俊立即前去视察灾情,延缓竹木税,发粮赈济百姓 (2) 百姓前往富人家打开他们的粮仓抢粮食,监司建议调兵拘捕,善俊说:“这是会促使变乱的做法2、 文言实词71、语:话,谈论、告诉 72、遗:留下来的,给予73、矢:箭头 74、岂:难道(是否、何况)75、事:侍奉 76、特:只是77、自:从(在)、如果 78、肖:相似、像79、易:交换、改变,容易 80、譬:譬喻、打比方三、文化史常识【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教授】原指传授知识,后成为学官名汉唐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3、 成语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不经之谈:荒诞无稽的话 (正:正常;误:经常)不亦乐乎:不也很快乐吗?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
前面加“忙得”“打得”等不可理喻;不是不值得让人搭理,而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不可向迩:不能接近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