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docx
7页试论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 王金梅,李德波(云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昆明 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摘要:农民利益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利益的思想,对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来自www.lW]给予高度关注,从而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利益观关键词:邓小平;农民;农民利益观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根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点与出发点为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利益的思想,对农民利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利益观一、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整个利益体系中,物质利益是基础,它决定着其它利益的实现程度物质利益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农民的物质利益得不到实现,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列宁曾深刻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的理论,把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放在首位,对物质利益给予极大关注他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尽管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但是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农民的物质利益得不到实现,生活水平很低因此,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首先关注的是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而要保障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实行多劳多得,提倡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过去较长时期,在农村人民公社的收入分配中,平均主义盛行,普遍存在吃大锅饭的做法,广大农民处于共同贫困状态,严重影响到物质利益的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强调实行多劳多得在农民收入政策上,其着眼点是使广大农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变贫穷落后状况,逐渐富裕起来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物质利益的落脚点为此,邓小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经济要因地制宜、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新思想认为我国农村过去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搞“以粮为纲”因此,提出“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党中央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农村经济商品化进程邓小平主张遵循价值规律,尊重农民的利益,逐步改变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统派政策,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把农村经济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1988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朝鲜客人时总结说:“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党和国家在农村开展的一系列改革取得成功,使农民的物质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从而为农民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农民的政治利益农民不仅追求物质利益,同时也渴望在农村事务中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以满足对政治利益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在农村不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要搞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因为,物质利益决定政治利益,但政治利益对物质利益又起反作用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最重大的问题邓小平对这一复杂的课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经济优先、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他说,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针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邓小平在致力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给农民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
他说:“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但应该使每个车间主任、生产队长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而且一定要使每个工人农民对生产负责任、想办法一再强调:“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推行,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生活的变化,更引发了我国农村政治生活的变革农村基层原有的社会组织体制、领导方式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与现有的农村分经营的生产形式已很不适应,在这种背景下,村民自治应运而生1982年以后,依据修改后的宪法的规定,我国有步骤地在全国农村开展政社分设和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被废除,村民自治成为我国农村实行基层直接民主的一项基本制度,依法保障了农民群众民主权力的行使,使村民通过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有关的村内事务到了1987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决定在全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从而把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了农村的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被法律赋予了农村事务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对于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农村重大事务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民的政治利益逐步得以实现,从而也更好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能离开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多次强调民主与法制是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的,认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只能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邓小平的民主与法制思想,为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自身的政治利益,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从而也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和加速着农民政治利益实现的进程三、农民的精神文化利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精神文化背景人们进行的社会活动不仅有物质动因,而且有精神动因因为人与其他生命体最显著的区别是,人是生物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的共同体精神性需求是人这个生命体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所以在现实中,人们不仅追求物质利益,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利益邓小平反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广大农民群众在追求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的同时,也对精神文化利益的实现充满渴望在农村发展中,除了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有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指明正确方向。
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就不能很好巩固因而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与[来自WwW.L]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反复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社会主义社会要全面发展,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而且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个社会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9年10月,邓小平就提到:“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改变其落后陈腐的价值观念,开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只有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农民的精神文化利益才能够实现,也才能使农民的物质利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障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体制改革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权和民主权利,保障了农民的政治利益;伴随着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变化,科学文化水平也大大提高,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保障了农民的精神文化利益。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广泛而深刻,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我们只有以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为指导,从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调动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得到保障,才能切实解决好当前的“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