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诗水意象的生存心态解析文学评论论文.doc
3页杜诗水意象的生存心态解析_文学评论论文 摘要:写作文化理论提出生存语境对写作的巨大影响,杜甫诗歌的水意象在不同话语情境中体现了作者不同的生存心态:有时是借“水”来感叹人生遭际与生存境遇;有时是以“水”为兴,托物寓意,抒发对国家、社会、民生的关注与忧思;具有以儒为主,儒道互补,虚实合一的特点 关键词:写作文化;杜诗;水意象;生存心态 一、写作文化与生存心态 上世纪80年代,研究者提出了写作文化的概念:“写作文化是人类文化在写作活动中的具体表征,它是通过文章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写作活动行为中所透露出来的某一时代新的社会心理状态的总和这一概念包含文本与主体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者发现:写作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作家的时空情绪,即作家所希望建立并缔造的一种生存秩序,写作的本质就是为了反映当下的生存状态,缔造理想的写作秩序特定社会与历史环境下的具体作者,所具有的时空情绪必然是对自己生存语境的反应,以及对理想生存状态的向往即: 文章成品 ↑ 写作行为 ↑ 生存心态 ↑ 生存语境 这是一个从底层到表层、也可从表层回溯到底层的结构模式我们可以将它运用于对不同作家作品的研究,或应用于不同流派与地域的作品的研究中去。
杜甫诗歌对水意象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现在,我们就以之为例,将上述结构模式运用到对杜甫生存心态的解析中去 二、杜诗水意象的生存心态 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其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文人心态和民族审美情趣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杜甫的创作高峰期主要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岁月里,关于“水”意象的描写是大量的这些水意象,往往在不同的话语情境里体现出他不同的生存心态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感叹人生与境遇 这类水意象在杜诗中内涵最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指流逝的时光流水一去不返,有如人的短暂一生因此,杜甫常以“水”来比喻时光的流逝如“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成都府》)2、比喻人生愁情水是愁情,杜甫许多描写羁旅行役的诗歌都写到流水如:“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3、抒发离别之情在杜诗中,流水也常用来表达人们离别意绪的缠绵与难以割舍如“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送人从军》)4、比喻情感的阻隔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但是水又给古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杜诗“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即是这样的描写5、表达淡泊之意流水悠然远去,对一切都处之泰然杜甫也常以水抒怀,表达自己淡泊的生活情境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江亭》)6、比喻高尚的情操古人有“德水”之称杜甫诗作也常以水来比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如:“大儿九龄色清澈,秋水为神玉为骨”(《徐卿二子歌》)句7、表达激昂之志杜甫对个体生命状态还有另外一种经典的表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秋风吹拂,落叶萧萧,东去的长江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充满着吞噬一切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不尽”的长江水又是源源不绝的新生力量,诗的意境也由此而变得开阔雄浑 (二)寄托社会政治意识 杜甫总是在表现自然物象时不自觉地融入家国之思、民生之念,从而使“水”有了更广博的内涵和更深沉的意蕴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数种: 1、描写奢侈浮华的生活安史之乱”前,皇亲贵族、公子王孙们以铺张游乐为目标的生活方式被同时代的许多诗人所描摹书写,而杜甫之笔,更高人一筹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2、对社会安乐的渴望杜甫尤其关注民生疾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之道在何处呢?在君王的“为政如水、皇恩若神”上:“政化平如水,皇恩断若神《能画》) 3、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如逢太平盛世,她们的命运主要是婚姻与生活;一旦不幸遭遇战乱,女性就将是最脆弱的被摧残者。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官池春雁二首》之二)即是4、对战争灾难的描述杜甫诗歌以“沉郁顿挫”称,主要体现在“安史之乱”之中及之后大量纪实性的以描写战争及民生疾苦为题材的诗歌创作上在这类作品中,不乏以水入诗的佳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5、对国家统一的向往杜甫写下了许多借“水”以感时事的诗,如:“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秋兴》)在此,“水”寄托了杜甫对家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具有了极强的社会性和现实价值 结语 杜甫是以儒家文化心态为主来进行水意象的创作的,其间浸透了诗人关注民生、心忧天下的价值追求与高尚情怀;受困于生存环境,诗人既表露有悲观愁苦的心态,也有道家隐逸虚旷的审美追求因而,杜诗水意象是以儒为主,儒道互补,虚实合一的水”也将诗人的社会历史意识呈现于世人我们可以下图归纳之: 表象:各类水意象 ↓ 实质:生存心态复杂 ↑ 根源:生存语境艰难 注释: 01:本文所引杜诗,均出自于唐杜甫著《杜甫全集》[M].高仁标点,北京:中华书局,1977. 参考文献: [1]马正平.《写作文化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徐静.论水的多重文化蕴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1). [3]邵世荣.解读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J].教研天地,2006,(9). [4]杨晓波.古诗词中“水”的几种意象[J].师范教育,2003,(10). [5]赵娟.古诗词中的流水意象[J].语文知识,2004,(5). 作者简介:王万洪(1979——),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六朝文论与美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