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学专题:高校课程与教学.ppt
107页高校课程与教学 上课时间:2012年7月 主讲人:冯冬雯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fengdw@126.con 020-39366753,2012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课程.高等教育学.专题四,内容大纲,一、课程与教学概述 二、高校课程 三、高校教学,一、课程与教学概述,(一)课程的概念 (二)教学的概念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一次接触“课程”一词,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一)课程的概念,学习目标: 打破传统单一静止的课程概念,形成开放、动态和多层面的课程 1.我国“课程”的指称 2.课程的词源分析 3.课程概念的界说 4.不同层次的课程形态 5.当代课程含义的扩展,,(一)课程的概念,1.我国“课程”的指称 (1)指学校里有组织的教育内容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2)学校设置的全部教学科目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 (3)专指某一门教学科目,是学科(subject)的同义词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4)指以一定时间为单位的“一节课”(lesson)一)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词源分析 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宋代朱熹(理学家)频频提及“课程” ,其中“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所提“课程”的意义已接近现代用法。
p145),(一) 课程的概念,“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 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 就绝不能放松, 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功课及其进程,(一)课程的概念,现代汉语: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时间安排 西方英语国家: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在1859年最早提出curriculum 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文“currere” 1.“currere”作名词理解是“跑道”(race-course),隐喻“一段教育进程”,即“课程即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 2. “currere”作动词理解,其意为“奔跑”,强调“跑的过程与经历”,引申出“课程即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 一)课程的概念,3.课程概念的界说 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的定义多达上百种 施良方将各种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1]: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 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④课程即学习经验 ⑤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⑥课程即社会改造[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一)课程的概念,几种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定义的两大流派,p145 1.把课程理解为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 2.把课程理解为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一)课程的概念,4.不同层次的课程形态 五层次 四层次 两层次,五层次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理想的课程,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理论的) 正式的课程,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与正式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效果 运作的课程,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领会的课程与其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两个学生同听一门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学的课程),四层次分类 两层次分类,计划的课程 教的课程 学的课程 考的课程,制度课程:具体体现为官方的课程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教具等)及这些课程文件的操作形态的课程,是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规定并实现的合法化的学校教育内容 体验课程:是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教育过程要素表,课程,课程,课程,课程,,课程,,,课程,,(一)课程的概念,5.当代课程含义的扩展 (1)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受到了挑战,当代课程观注重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的全部经验——20世纪60年代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 (2) 把课程主要看做是教程而不重视学程的静态课程观也受到了挑战,课程不再被看做是预定的计划或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双向的流动实践过程。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我国传统课程概念的两个误区:,第一,仅仅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 第二,仅仅把课程看作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从动态生成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预成性课程、生成性课程),区分:课程、学科、教材,课程与学科、教材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 学科(subject) :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有时与狭义的课程混用 教材 (subject-matter):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皆为学科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则为教材广义的课程则包括以上所有的内容狭义的课程指“教学科目”(学科),如物理课程、生物课程、地理课程等广义的课程是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指导的涉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框架它既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也包括有目的地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既包括课内活动,又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不仅指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不仅指这些教育活动内容本身,还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安排、实施过程、期限等(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基本含义:一是它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了一定层次、类型的学校应教、应学的内容;二是对这些内容进行设计和安排)。
对课程的几点理解,从课程与教育、课程与教学、课程与儿童的关系来看 (1)从教育角度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2)与教学相对而言,课程是比教学更大的空间 (3)对于学生来说,课程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课程是学生的发展路径;课程体系就是学生成长的蓝图 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智力、品格、个性、体质的发展二)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词源分析 2. “教学”的形式逻辑分析 3.对教学涵义的一般理解,,1.教学的词源分析,汉语中的“教学” (1)《学记》最早出现“教学”两字: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广义的教学,即教育 教学相长——教与学的内在逻辑 (2)以“学”论“教” :“教”字来源于“学”字甲骨文的“教”—— 孔子关注学与思的关系 孟子主张教学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英语中涉及“教学”的单词,在英语世界,涉及教学所对应的单词有: teach(教、教导) learn(学、学习) instruct(教导) (1) teach 与learn 英语中的teach 与learn是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最早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即学习或教导,可以通用。
例如: “I will learn you typewriting”(我要教你打字) 在古英语中是正确的 learn与所教的内容相联系,teach与使教学得以进行的媒介相联系后来,语义的发展是基于分析的逻辑,教与学指的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有时会在英文文献中见到teaching-learning 一词,这一合成词与我国通常所理解的教学(即包括教又包括学)形式可以等同2)teach和instruct 至于这两个词的释义,还有分歧如有人认为,前者多与教师的行为相联系,作为一种活动;后者多与教学情景有关,作为一种过程但也有学者把它们当作同义词,可以互相替代2.“教学”的形式逻辑分析,形式逻辑下定义的方法:属+种差 教学的属概念:活动 教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的区别是什么?——种差 归纳为四种:“教育活动”、“认识活动”、“共同活动”、“交往活动”,,3.对教学涵义的一般理解,教学的定义:P178 教学是教与学的复合体,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 杜威: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 学了多少等于教了多少买了多少等于卖了多少) 教是一种外化过程,学是一种内化过程 教与学相互依赖教意味着学,学内含着教。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有不同观点,主要有三种理解: 1.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分离的领域 2.包含论 (1)大教学观 教学包含课程课程是教学的下位概念,课程问题是教学论中的组成部分之一 (2)大课程观 课程包含教学教学是课程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的实施阶段 3.整合论:课程与教学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连续性两个概念相互作用、有交叉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教学”(curriculum’ n’ instruction)的理念,,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三个隐喻: A.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而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B.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C.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二、高校课程,(一)高校课程概述 (二)高校课程编制 (三)高校课程评价,,(一)高校课程概述,1.高校课程的概念 2.高校课程价值观 3.高校课程变革,,(一)高校课程概述,学习目标: 1.了解大学课程的基本特征 2.了解高校课程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正确认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比例关系。
3.辩证地认识和理解高校课程价值观存在的冲突和矛盾,重点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4.了解高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趋势一)高校课程概述,1.高校课程的概念 (1)高校课程的涵义 (2)高校课程的特点 (3)高校课程的类型,(1)高校课程的涵义,p146 广义: 狭义:,(2)高校课程的特点,P146-147 专业性——高校课程的本质属性 前沿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探究性——更注重科学方法论的训练,(3)高校课程的类型,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课程类型: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依据课程的性质及其目的分类)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依据课程的修读要求的分类)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依据课程的功能的分类)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依据按课程的表现形式的分类 ) P147-148,,(一)高校课程概述,2.高校课程价值观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A.通识教育的概念 p149 B.专业教育的概念 p150 C.关系 a.通识教育的三重使命:p150 三重使命的目的:p151,(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b.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关系:p150-151 ①并列关系 ②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 ③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D.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现状分析:重专业轻通识 发展方向:加强通识教育,,(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A.人文与人文教育 P151-152 B.科学与科学教育 p152 C.关系 p152-153 ①冲突:两个历史时期(18、19世纪;20世纪) ②融合(20世纪后期) : a.融合的表现:一是科学向人文渗透,二是人文和人文精神向科学的渗入 b.高校课程设计的一个趋势是增强文理渗透课程的设计:一方面……;另一方面……。
一)高校课程概述,3.高校课程变革 高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趋势: (1)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 (2)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 (3)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 (4)注重人文,实施全人教育 (5)面向未来,课程设置国际化与信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