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韩静.ppt
20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裕民小学 韩静课标要求编排意图三角形空间与图形知识结构分析 三角形属于课标安排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本学段的要求: 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标要求返回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 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 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返回知识结构分析知识结构分析地位与作用地位与作用知识树知识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重难点重难点返回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 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及图形的拼组.地位 三角形这一单元是继续学习平面图形的 “桥梁”,它既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又是承上启下的支点作用: 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中,联系生活应用。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返回i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 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O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 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画、折设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 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探究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 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返回i教学重点: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2: 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并在不同的三角形内 做高 3: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教学难点: 1:三角形高的做法 2:理解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的 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问题返回i空间与图形例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会在三角形内画高,例2: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例3: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例4: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例5:在动手操作中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例6: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例7:用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三角形 发现探究发现应用 三角形 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图形的拼组例1 教学策略解决的问题画三角形的方法使学生抽象概括看书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运用从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做垂线的已学知识尝试探索画三角形的高在动手操作中抽象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学会在三角形内做高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形成结论 返回观察到操作操作到理解 例2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返回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重点1: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2: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讨论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策略返回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策略以小组为单位把剪好的三 角形进行分类,通过交流、汇报、比较,明确三角形按角分为三种;用几何圈图表示三角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猜测、测量、验证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特征返回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撕一撕、折一折来理解 解决的办法返回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返回返回 不管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王敏勤教授语返回 教学时,教师给出4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四根小棒,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围成的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有的学生利用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同学则不能,在探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上的策略中是编排特点的有效展示,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