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工程师《管理知识》第七章:事故应急救援.doc
3页安全工程师《管理知识》第七章:事故应急救援(5) 第三节应急预案的演练 大纲要求: 一、了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要求 二、熟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类型、任务及实施过程 三、了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效果的评审方法及内容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要点)(概念要系统、联系、区别来记) 一、应急预案的演练的要求(了解) 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突出体现在7个方面: 1.可在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 2.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设备等) 3.协调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 4.使公众应对突发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应急意识加强 5.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 6.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 7.提高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二、演练的类型(3类) (一)桌面演练 一般仅限于有限的应急响应和内部协调活动,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目的是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
事后一般采取口头评论形式收集参演人员的建议,并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总结演练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应急响应工作的建议此方法成本较低,主要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 (二)功能演练 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一般在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进行,目的是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例如,指挥和控制功能的演练并可开展有限的现场活动,调用有限的外部资源 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人员和机构,协调难度也增大 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外,还应向地方提交有关演练活动的书面汇报,提出改进建议 (三)全面演练 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演练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人员和资源,并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练,以检验相互协调的应急响应能力 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书面报告 无论选择何种演练方法,应急演练方案必须与辖区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和资源条件相适应 三、演练的参与人员 应急演练的参与人员(5种)包括参演人员、控制人员、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
四、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 综合性应急演练的过程可划分为:1)演练准备、2)演练实施和3)演练总结(3个阶段)详见教材P144,图7-6综合性应急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 注意:出过考试题 建立应急演练策划小组(或领导小组)是成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的关键策划小组应由多种专业人员组成,包括来自消防、公安、医疗急救、应急管理、市政、学校、气象部门的人员,以及新闻媒体、企业、交通运输单位的代表等;必要时,军队、核事故应急组织或机构也可派出人员参加策划小组 参演人员不得参加策划小组,更不能参与演练方案的设计 五、演练结果的评价(效果评审)(了解) 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的效果做出评价,并提交演练报告,详细说明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对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性的影响程度,将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为:不足项、整改项和改进项 (一)不足项 不足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应急准备缺陷,可能导致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不能确保应急组织或应急救援体系有能力采取合理应对措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纠正 策划小组负责人应对该不足项进行详细说明,并给出应采取的纠正措施和完成时限 最有可能导致不足项的应急预案编制要素包括:职责分配,应急资源,警报、通报方法与程序,通讯,事态评估,公众教育与公共信息,保护措施,应急人员安全和紧急医疗服务等。
(二)整改项 整改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 整改项应在下次演练前予以纠正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整改项可列为不足项: 一是某个应急组织中存在两个以上整改项,共同作用可影响保护公众安全与健康能力的; 二是某个应急组织在多次演练过程中,反复出现前次演练发现的整改项问题的 (三)改进项 改进项指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改善的问题改进项不同于不足项和整改项,它不会对人员安全与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视情况采取改进措施,不必一定要求予以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