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doc
8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庄一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⑵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对比赏析法 问答法 讨论法教学方式:传统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堂教学步骤:一 、导(情景导入)师:唐诗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我们引以为傲,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离别的诗句呢?生:回答关于“离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离别的现代诗生:《再别康桥》板书:再别康桥)二、知(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他的诗作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三、品(品读赏析) 1、朗诵品味音乐美(注重字音、停顿、重读、感情等训练,及时引导学生1)、学生齐读 2)、学生个读 3)、教师范读老师朗读及学生自由读、齐读时识记字词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篙(gāo)/蒿(hao)草 漫溯(sù) 载zǎi一年半载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再次是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观察欣赏建筑美 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3、想象体会绘画美 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那河畔的柳树, 是夕阳中的姑娘;波光里的影子, 在我的心头徘徊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对比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练笔和发言进一步巩固对本诗的意境美的理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扩写,要求一定要与诗歌提供的意境相吻合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四、感(加深感悟)学生再次诵读感受三美,学生自行朗读或点名读或分组读师提问:对于本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五、拓(课外拓展)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六、结(总结课文)1、本文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给每一节加一个小标题1)、挥手作别图2)、金柳荡漾图3)、青荇招摇图4)、梦满清谭图5)、寻梦放歌图6)、康桥沉默图7)、悄悄离别图2、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对康桥依依不舍、眷恋之情,哀而不伤,惆怅却洒脱飘逸的离别之情七、 仿(学生练笔)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结合自己的经历,选取一定的意象,仿写一首离别的小诗八、板书设计 再 别 康 桥徐志摩挥手作别图金柳荡漾图青荇招摇图梦满清谭图寻梦放歌图康桥沉默图悄悄离别图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