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川伯赵安铁券考略.docx
7页会川伯赵安铁券考略 [摘要]会川伯赵安铁券系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赐予会川伯赵安的免死信物铁券”一浏始见于I史籍《汉书》,铁券存世极少,弥足珍贵,唐代吴越王钱缪铁券当属最早的铁券实物本文通过查阅史料、赵氏家谱等相关材料,以铁券的源流变化为线索,多角度对会川伯赵安铁券进行了考证,其在民族史、地方家族史、边疆开发史诸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会川伯赵安铁券系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赐予会川伯赵安的免死信物原存于甘肃省临洮世袭指挥使赵土司家,1951年“镇反”运动中被没[来自www.lw5u.CoM]收,藏甘肃省渭源县文化馆,1993年4月又返还赵氏后代会川伯赵安铁券状如瓦形,立高20.9厘米,横广40厘米,厚约0.2厘米,重1.7公斤铁券为铁质,两面有错金文字,为楷体直书,正面20行,每行8-13字不等,共计218字,其文日:维正统五年岁次庚申七月辛丑朔越二十二日壬戌皇帝制日人臣以忠事为贤人主以褒功为明此古今之通义也尔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赵安以刚勇果毅之资事我皇曾祖多效劳勤继事皇考益著边功朕嗣大位适西鄙未靖命尔整饬边防率师备御乃能摅忠奋勇斩馘俘虏厥绩茂焉朕与尔嘉特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封会川伯食禄一千石乃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免尔一死於乎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其益逊乃志持乃禄朕无忘尔功尔亦无忘朕训常以暇逸怀其艰难常以戒惧保其富贵慎哉钦哉惟克永世背面右上角有一“右”字,中间2行15字:若犯死罪初犯将所食禄米全不支给会川伯赵安铁券详述了赵安功绩及褒奖赦封情况。
赵安辅佐三朝,“刚勇果毅,摅忠奋勇,斩馘俘虏,益著边功,厥绩茂焉”因功封会川伯,被赐以丹书铁券,保其富贵得此显位殊荣,一则实乃忠勇可嘉,再则是朝廷笼络人心、招抚少数民族的一种手段会川伯赵安铁券作为皇权象征,乃誓于金版,极具法律效力,给授予者赵安以“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免尔一死”,“若犯死罪,初犯,将所食禄米全不支给”的免死特权今观会川伯赵安铁券,历时600年之久,然券面铁质如新,薄厚均匀一致,周边齐正,镶嵌精细,制作精良券字金光灿然,书法遒劲,字口平整光洁,十分紧密,至今无一字残损,实属难得由此既可考一代铁券之遗制,又反映出明代高超的冶炼技术和镶嵌制作的工艺水平此铁券不仅是一具“免死牌”,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艺术品,不但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会川伯赵安传见《明史》卷155赵安,字仲磐,狄道入(今临洮),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从兄琦、土指挥同知,坐罪死,安谪戍甘州”然而出身世胄之家的赵安,并未因此而沉沦,谪戍10年后于永乐元年(1403)“进马,除临洮百户使西域,从北征,有功,累进都指挥同知”英宗即位后,正统元年(1436),进都督同知,充右副总兵官,协任礼镇甘肃。
赵安勇敢有将略,与定西伯蒋贵、宁远伯任礼,并称西边良将正统三年(1438),以功封会川伯,禄千石正统五年(1440)七月二十二日颁赐铁券.正统九年(1444)赵安卒后,他的后代世袭其职,成为雄踞陇右的赵土司.会川伯赵安的祖先,版籍两域,吐蕃人北宋时期活动于青唐城(今西宁).建立了强大的部落政权,因助北宋攻西夏有功,被赵宋皇帝赐姓为赵其直系先辈应为世居临洮的赵阿哥昌金贞佑年间,因功升至熙河节度使金亡后,招集旧部归顺元朝,被封为叠州安抚使阿哥昌子阿哥潘,元世祖时被任命为临洮府元帅,从征有功,宪宗赐以金符,战死后,谥桓勇赵阿哥潘有三子,皆受元朝封赏长子汝楫曾侍皇子阔瑞为亲卫,中统四年袭父职,世祖赐以金虎符,为临洮府达鲁花赤,后又升为巩昌二十四处宣慰使,卒谥桓襄其长子官卓斯结袭临洮府达鲁花赤官卓斯结子德寿,曾任云南行省左丞历元以来,阿哥昌的子孙备受统治者的恩宠至元明之交,镇守临洮的是赵安的堂兄赵琦,为赵阿哥昌六世孙赵琦,字仲玉,名脱贴木儿,授陕西行省平章,守临洮为土官,加宣慰使都元帅洪武三年(1370),随大将军徐达招抚岷州铁城十八族有功,授广威将军,本卫世袭指挥佥事后因凉国公蓝玉党案,坐罪死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
据赵氏家谱资料记载,会川赵氏土司建置自明代赵安始,经明、清、民国三朝代,历时486年土司接传,多为子袭父职,如无子,侄男继嗣赵氏土司袭传19代,其行政机关设在今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在当时省、道两级的隶属下,形成了特殊军政组织,辖制封土领域,统理藏汉军民,以巩固边防,维护皇权其家族以会川伯赵安为荣,在皇赐铁券的感召激励下,报效朝廷,镇守西部边陲,功绩显著其中二代土司赵英(赵安长子)袭职,镇守凉州,屡建边功,特升世袭土司指挥使其子赵铉袭职,镇守永昌,功绩卓著,边界安靖十八代土司赵元铭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袭职,因作战勇敢,以功赏加二品衔,并授给“巴图鲁”(勇士)的称号十九代土司赵柱,民国四年(1915)六月袭职民国十五年(1926)甘肃边防督办刘郁芬实施“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从此土司制宣告废止纵观历史,赵氏后代没有因为家藏“免死铁券”而踞功自傲,而是谨遵圣命,鞠躬尽瘁,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治理辖域军政事务,备受当地藏汉军民尊崇,在甘青土司中威势显赫,同时也得到各朝代的信任追溯铁券制度之雏形,是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的虎符、铜节铁券”一词始见于史籍《汉书》,日“丹书铁券”王佐《铁券考》云:“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敕封功臣,上者王,次者侯。
十二年又大封功臣,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行铁券,其内镂字,以金涂之然汉代铁券实物无存,现已无法窥其容貌根据文献资料,唐代仍以铁券敕封功臣对于那些归诚向化而建立功勋的部族豪酋和割据首领,唐王朝除封赏土地、财物外,又赐他们“丹书铁券,传之子孙,以保其忠”唐乾宁四年(897)八月,唐昭宗李晔为嘉奖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彭越郡王钱缪讨董昌有功,特颁赐丹书铁券,当属最早的铁券实物其采用铁质铸成,形如覆瓦状,上嵌楷书金字,文26行,共333字,券字金光闪烁,上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之句由此,铁券又俗称“免死牌”明代铁券,即仿吴越王钱缪铁券而成据史载,洪武二年(1369),太祖大封功臣,颁赐铁券,得知钱谬铁券尚在,即遣使家访钱氏后代钱尚德奉诏以进,上御外朝,与宣国公李善长等大臣一同观之,赐宴中书省并命工匠仿制木质铁券,作为参考当时此券已历500余年,剥蚀严重,有部分字脱落为了仿制,高皇帝用佩刀剔去锈蚀,以观刻划之深浅,可谓细致之极据《续文献通考》,明代铁券赐于功臣,“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侯三等、伯二等),“字嵌以金,凡九十七付,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焉”。
然会川伯赵安铁券背面右上角为一“右”字,与史之所载不符,明代铁券之遗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一道铁券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家庭由独立的吐蕃政权到部族豪帅,然后再演变为世袭土司的历史踪迹,一幅场面雄浑的反映西部民族变迁和融合的壮阔画[来自www.lW5u.coM]面2009年6月,笔者有幸参加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的考察活动,在浙江省博物馆见到吴越王钱缪铁券实物现史海钩沉,摘录史料,写此陋文,将这一珍贵文物介绍给大家,谬误漏错之处,还望赐教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