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鱼的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doc
6页甲鱼的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甲鱼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鳖俗称甲鱼,学名中华鳖鳖在动物分类学上属爬行纲,鳖科C鳖蛋白质含量高,不饱 和脂肪酸、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具有显著的防癌和抗癌作用,是优质低胆固醇食品它是 超级药食同源的功能性保健食品一、 中华鳖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鳖是一种利用肺呼吸的爬行变温动物,适宜生长温度20-35r,最适生长温度27-33Co自然界,水温降至20C,食欲和活动逐步减弱,15C左右停食,12C左右冬眠有 晴天“晒盖”习性鳖属杂食性,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人工配合饲料的稚幼鳖饲料蛋白质 含量必须达到50%,成鳖45%人工养殖密度过大或饵料不足时会相互撕咬、残食二、 中华郭生态养殖基木要求1、 选择的鳖种必须来自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太湖流域的原种亲鳖或子一代良种鳖2、 采用的养殖模式及环境条件,能满足中华鳖的生活习性,使之正常生活、生长发育 和繁殖3、 养成的商品整不受任何污染,也无药物残留,其口感和风味接近野生鳖,符合绿色 食品要求三、 生态养鳖的内容和方法(—)建址选择水源良好,无污染,环境安定C建筑防逃设施二)整种养殖1、 苗种应选择“江南花鳖”等品系,规格要求出壳4克以上,活动能力强,体形丰润 有光泽。
通过放养早苗、加盖塑料簿膜,当年底或次年5月中下旬可养至150克左右放 养密度10-50只/平方米鳖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洗3-5分钟或50毫克/升的高镒酸钾 浸洗1-2分钟2、 在鳖种养殖阶段以配合饲料为主,配以10-20%鲜活鱼(冰鲜鱼)和2-3%的新鲜蔬 菜当鳖规格长至50克以上时,逐渐过渡到全天然饵料投喂3、 根据弟的生长,水位从10-50厘米作相应调节,水质要求肥、活,透明度20-30厘 米,水色呈黄褐色,经常加注新水三)成鳖养殖1、 鳖种放养5月中下旬,外界水温稳定在26C以上,选择晴好天气放养,规格150 克左右的放养3-5只/平方米;规格250-350克的放养1-2只/平方米.放养前必须消毒处 理2、 自我配套的吃天然饵料的鳖种仍继续投喂天然饵料;如鳖种尚吃配合饲料的,仍然 需要逐渐过渡到全部吃鲜活饲料的驯化鲜活饲料Id投喂量为鳖体重的10-20%o3、 成鳖池中栽培占总面积25-50%水草,均匀条状分布,既可调节水质,乂为鳖提供栖 息场所4、 保持稳定的水环境,要求水质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5-35厘米水色褐绿色 为宜5、 适当放养花白鲤鱼种利抱卵青虾,有利于调节水质,为鳖提供活饵料,又提高养殖 效益。
亩放活螺W 30-100千克四、 鳖病防治1、 整池、工具、鳖体消毒2、 每隔10-20天在鳖池中泼洒超能活性碘或二氧化氮消毒3、 每隔一•个月左右口服广谱性中草药(大黄、板蓝根、穿心莲等)一次,每次3-5 天五、 中华鳖生态养殖中儿种添加剂的应用,在中华鳖生态养殖中,适当应用一些无公害 添加剂可以促进生长,提高抗病能力1、 鳖用中药添加剂可促进鳖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饵料利用率添加 量为饲料量的0. 2%o2、 大蒜素(或大蒜)o对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川大蒜用量一般按饲料 量的2-4%左右大蒜素,其饲料中的有效含量25-55毫克/千克3、 活力促长素是优良的水质改良剂和饲料添加剂,有促生长、提高抗病能力的作 用外用全池泼洒,间隔15天左右一次,在使用中不能与抗菌素、氯制剂等混用;内服 为饲料量的2g拌料Ik*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抑制有害微生物,可激活鳖体免疫功 能,直.接吸附病原菌,起到清洗肠壁上病原菌作用一、病毒性增生物1. 病原:疱疹病毒2. 症状:患病鳖身体各处(以背甲为严重)可见n色的石蜡状增生物患处最初呈白 雾状,以后逐渐增大、增厚,甚至布满整个背甲,病鳖食欲下降,甚至不食,伏于食台, 不怕惊。
内脏呈现败血症,肠内无食物3. 流行情况:木病主要流行在夏、春、秋季,冬季温室亦可发生难治疗、死亡率 高,特别是稚鳖,死亡率可这90%以上,幼鳖、成鳖均可感染4. 诊断方法:本病与白斑病类似症状,所不同的是石蜡状增生物易脱落,脱落处皮肤 渗血白斑不可能有那么厚,面积也不会如此大养殖水藻类丰富、透明度很低时也会发 生该病5. 防治方法: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健由于病因为病毒,因此防治中主要是体表消毒 处理、增加营养、提高抗病力外用药:二氧化氮等含氮防毒剂,每日一•次,连用7-10 天内服药:增加鲜活饵料(如猪肝、鱼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及鱼畅欢或磺胺 药等,连用7-10天二、 出血病1. 病原:如果把输入苗种的咽喉、肠、肝脏等的组织磨碎,并经过滤的液体进行接种 时,发生了跟出血病的症状相同的鳖因此,病毒可能是病原体C同时,亦有细菌的并 发2. 症状与病理变化:患出血病的鳖,死前口鼻流血,将躯体拿起时,头颈和四肢软弱 下垂解剖发现:觥状组织出血糜烂,肠出血,肠粘膜败坏,肝肾均出血最显著的特点 是:腹腔充满极淡的粉红色血水,跳动的心室呈白色,腹甲部出现血斑或出血点,脖子不 红肿3. 流行情况:目前不仅在日本流行该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一带也有流行。
发病季节是5月〜9月出血病以稚鳖的死亡率最高4. 防治方法:发现病鳖后,立即与其他临近池隔离,病鳖在被隔离的池中治疗,死鳖 深埋;改良水质,pH值保持在7. 2以上,溶氧保持在每升水3毫克〜4毫克;加强饲养管 理;投喂30%的动物肝脏加强营养,增强病鳖的抗病力;注射土法疫苗,作好防疫工作; 注意水体消毒,发病后第一天用二敏化氯,每二天用碘王,第三天用0.001%的高镒酸钾 联合对水体消毒;抗菌素治疗继发感染病同时用氟苯尼考内服三、 红斑病1. 病原:红斑病病毒为一•种球状病毒,大小60纳米〜70纳米,无囊膜,表面有颗粒样 结构,呈不规则排列通过滤除菌I可归试验,成功地复制了该病2. 症状与病理变化:鳖的背甲和腹甲出现不同程度红斑和糜烂人工感染病例在接种3 天后表现为反映迟钝,翻身困难;4天后其腹部皮肤出现明显充血;6天后腹甲出现红斑,中心开始出现糜烂;7天后症状加重肝明显肿胀、充血,呈上灰色超薄片镜检发 现肝细胞的细胞核明显肿胀,核孔扩大,内织网断裂,线粒体肿胀3. 流行情况:红斑病是鳖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几年在江苏某些鳖场间流行,有的地 方发病率达10%〜60%,个别鳖场达到80%以上。
4. 防治方法:内服氟苯尼考,外用超能活性碘四、 腮腺炎病1. 病因与病原:把腮腺炎病鳖的胃、肠、肝等组织磨碎过滤,滤液接种健康鳖,人工 感染的病鳖虽然没有看到肿到头部,但可以看到肠内大出血所以说病原体应该是病毒, 但需进一步作病毒分离研究2. 症状与病理:患腮腺炎的鳖,全身呈现浮肿,颈部红肿,有时曰鼻出血,腹甲部没 有出血斑和出血点,成为纯白色的贫血状态由患腮腺炎的病鳖解剖所见:腮腺炎病与出 血病的症状非常相似,觥状组织的群毛状小突起的出血和坏死非常严重由于肠内大出血 的缘故,肠管内充满凝固的血,底板出现贫血状态腮腺炎病与出血病不同的地方是:腮 腺炎病鳖蛆状组织相对应的脖子腹面及两侧面红肿,出血部位主要表现在消化道而出血 病则表现为全身广泛性充血,撕开前后肢皮肤,肌肉有发炎、充血现象,曰昴出血较常 见,腹水血性,底板可见出血点腮腺炎与出血病相同之处是:肝、脾、肾均充血、发 炎、肿大、变黄和变脆腮腺炎病与红脖子病相同之处均是脖子红肿,但后者表现为整个 脖子均红肿,严重时脖子肿的缩不进体内,显然与前者所介绍的蛆状组织相对应处皮肤红 肿是不同的第二点不同的是底板表现症状不一样,腮腺炎多表现为白板,红脖子病多表 现为红板。
腮腺炎病与白底板病均表现为白底板,但白底板病的脖子不红;腮腺炎病属急 性病,白底板病根据病因不同,急慢不一,并旦慢性占多数3. 流行情况:流行季节为6月〜9月该病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发生在体重10-100克 (以20 —30为常见)的由台湾等地进来的进曰鳖苗.这种病不仅再强烈的传染性,而且一旦发病,几乎全部鳖窒息,死亡率极高,是一•种可怕的灾害性疾病4. 防治方法:养殖池用二氧化氯彻底清毒,内服氟苯尼考五、 白底板病1. 病原与病因: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感染C2. 症状与病理变化:症状:患病鳖外观较厚,腹甲呈纯白色,故名白底板病鳖的其 他部位完好无损解剖:肝肿大呈土黄色或青灰色,胆肿大、色淡,肾贫血,脾脏变黑小 或呈淡红色肿大,腹腔往往有积水或淡红色血水,整只鳖是严重贫血、缺血状态大部分 病例,肠后段有柏油样积血3. 流行情况:白底板病流行面很大,危害非常严重该病一般发生在体重100克以上 的鳖4. 防治方法预防:作好水质管理,每7天用二氧化氯消毒池水一次,可防止此病的发生治疗:用头泡拉定与肝肾病毒康内服也可用扶正去邪、利水解毒和加强营养的中药方 剂长期服用六、 白点病1. 病原:白点病的病原为苏伯利产气单咆菌(传统名称是温和气单胞菌)。
2. 症状与病理变化: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粟米、绿豆大小 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病灶略向外突出,刮去病灶可见干酪样物(彩图8)3.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8月〜10月,控温养殖全年均可患病;病程为5天〜15天 温度不适宜时,可达30天该病呈暴发流行通常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放养密度每平 方米大于50只较易患门点病发病水温为25C〜30C,流行范围为全国性,若不及时治 疗,死亡率可达到100%稚鳖易患此病,病程一般为7天〜15大,个别可达月余4. 防治方法:预防:适宜的放养密度是每平方米内前期稚瞥不应超过60 H,饲养时 间不应超过30天改良水质,pH值保持72以上,溶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4亳克稚鳖 水体可用碘王或水产保护神来调节全池遍洒,治疗;用超能活性碘全池遍洒,内服参福 康七、 白眼病(红眼病)1. 病因:据1996年〃水产养殖〃第3期报道,白眼病是由于放养过密、饲养管理不善、 水质恶化、尘埃等杂物入眼等诱因引起该病原菌初步认为是一种副大肠杆菌2.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鳖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鼻粘膜因炎症而糜烂、 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继续发展,病鳖眼睛失明,最后瘦弱而死。
3.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是春季、秋季和冬季,而以越冬后的鳖出温室一段时间为流行 盛期发病率一般为20%〜30%,病程较长,死亡缓慢4. 防治方法: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越冬前后喂给动物肝脏,加强营养,增强抗 病力 (2)池塘消毒每7天用二氧化氯一次,内服肝肾病毒康八、 鳖肺炎克雷伯氏菌病1 •病原:病原为肺炎克雷伯氏菌2. 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鳖体表无明显特征3. 流行情况:鳖肺炎克雷伯氏菌病为传染病,感染轻者影响吃食和生长,感染严重的 鳖可致死亡1995年7月在福建省某鳖场首例发现,以后未见其他地方报道4. 防治方法:用止痢肠炎宁,头泡嘶钠内服九、鳖红肿病(又名肝水肿病)1. 病原:从病鳖的肝、肌肉、心血分离到病原菌,为豚鼠气单胞菌2. 症状与病理变化:患病鳖的腹甲、四肢基部、尾部、颈部有或多或少的点状或斑状 出血,体表多无明显破损,绝大多数病鳖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肿胀严重者,后肢因 肿胀而难于活动,部分雄鳖的生殖器脱出,有少数病鳖颈基部两侧流出淡绿色液体剖检 发现体腔内具血性液体,肝肿大、黄白色、偶见小点出血脾肾肿大,胃肠无明显病变 少数病鳖的胃肠粘膜有点状出血,但肠内无积血3. 流行情况:该病发病季节为6月〜9月,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20%左右,若不及时 控制,发病率可达60%,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