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塞上曲》阅读训练附答案.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59527887
  • 上传时间:2021-0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6.22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塞上曲》阅读训练附答案 《塞上曲》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 ___――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阅读训练】:   (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高歌猛进,写得非常有气势   (2)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 ___、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塞上曲》阅读训练附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